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是的,一座幸福之城最好的注解,是惠民利民到位,人民满意,便是幸福。

深明此意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作为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建工作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结合,聚合全域力量,精准发力攻坚,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以“小切口”推动民生“大变化”,不断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注入新活力,加快建设共建共享的幸福石景山,奋力书写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惠民利民答卷。

家门口的民生集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老旧小区改造……在石景山区,这些事关民生福祉的暖心举措,悄然融入百姓生活,人们在创建中感受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文明城区创建与百姓美好生活正在实现同频共振。

文化惠民丰盈百姓精神食粮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惠民,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至关重要。

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的过程中,石景山区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增强群众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惠民活动不断向基层延伸,一系列政策措施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生根发芽。

近年来,石景山区“以文化惠民生”凝聚志愿服务力量,“以志愿促发展”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向“最美一公里”转变。石景山区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形成了志愿服务助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为了让惠民活动为百姓的幸福生活加码,石景山区还围绕“北京阅读季”“阅读北京”等主题,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100场次,累计15万人次参加活动;打造区域阅读活动品牌,在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石图讲坛”“书香石景山”主题活动;每周举办“小小书虫俱乐部”亲子阅读活动,“快乐阅读直通车”开进街道、社区、学校,打通传递书香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在图书馆设立专区,开展“关爱残疾儿童”、听书借阅、盲文电影放映、残疾人摄影展等活动,特殊群体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此外,石景山区在“北京石景山”“石景山文旅”微信公众号开设“书香石景山”“漫游书店”系列阅读专栏,将特色书店的阅读环境、主题图书、精美文创、阅读文化活动等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在全区建设数字化文化传播平台,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在辖区9个街道、60个社区基层服务点配备电子阅览设备,在全区建立24小时智能书柜50台,相关工作成果被中宣部在全国农家书屋工作会上作经验推广。

不仅如此,石景山区还将持续推出一系列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区级文艺赛事、文艺作品征集展览、艺术培训等丰富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体验文化,享受文化惠民带来的快乐,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便民生活圈让幸福触手可及

什么最能让群众的幸福感爆棚?或许“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打造最得人心:在石景山区鲁街道,以社区为中心步行15分钟,可以去哪里?能享受到哪些生活服务?面对这些问题,生活在“圈内”的居民这样回答——

“去菜市场买菜、去超市购物!”居民李大爷脱口而出。每天早上,李大爷都会和老伴去附近的菜市场或超市购买食材,出了家门,走路几分钟就能来到菜市场和超市,一次性就能把全家人一天需要的食材备齐。

“来一次健康体检或寻医问药!”退休职工张大妈说得干脆,“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在社区旁边的医院找医生诊断下,走路只要几分钟,真是方便了我们老年人。”

便捷的生活服务环境惠及百姓,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鲁谷街道持续关注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全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真正做到把“菜篮子”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鲁谷街道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只是石景山区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的过程中,石景山区从居民的需求入手,在做好基础服务保障的同时,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丰富便民服务种类、积极推进为老服务,围绕“便民、惠民、利民”的原则,扎实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将交通、出行、居住、休闲、娱乐、入学、就医等生活服务项目集中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圈”出了居民近在咫尺的幸福。

文明的种子一旦落地生根,势必会绽放美丽的花朵。自2021年石景山区正式入选全国首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名单以来,已建成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022年在首批试点的基础上,新增5个点位进行试点建设,通过边试点边推广,提高示范覆盖率。同时,投资22.5亿元建设了一座集超市、娱乐、购物、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商业综合体,让街坊邻里都成为“圈内人”。

值得一提的是,石景山区在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面的同时,不断升级服务内容,建立特色“一刻钟便民社区服务圈”。以“老街坊”品牌为载体,打造“特色养老圈”;以网格、智慧社区为载体,打造“社区智能圈”;以商业服务为载体,打造“休闲娱乐圈”;以教育基地、文化展馆为载体,打造“科普文化安全圈”……如今,在石景山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把群众的美好生活串了起来,生活的便利折射出百姓节节攀升的幸福感。

家门口赶大集满满烟火气

义务理发、义诊、磨剪子、磨菜刀、手机贴膜、清洗地……9月7日上午,便民服务大集在天翔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再次“开集”,多个便民公益服务“摊位”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张”,古城街道的居民感受到满满的“烟火气”。“大集”上,多项便民服务让居民体验了志愿服务“零距离”,也悄然盘活了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早就想磨磨家里的菜刀,但一直没有时间,也不知道去哪儿,这个便民服务大集太方便了。”

“今天社区举办的便民服务大集很好,解决了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一些不便,磨剪刀、理发、手机贴膜等这些服务都送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希望今后这样的大集经常办。”

“在家门口遛个弯的时间,各种想要的便利服务都一起办了,这种活动太省心了!”

“咱们街道和社区组织开展的这次便民服务大集,提供的都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服务,解决的都是实事,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点赞!”

…………

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让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赞不绝口,“大集”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便民服务大集是石景山区为真正解决居民身边的关心事、烦心事,在社区和商务楼宇工作站开展的一系列社会精准救助服务项目之一。为更好地惠及群众,石景山区秉持“让每件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这一理念,在做好精准帮扶信息核查、个案帮扶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走访、调研,为居民需求“精准把脉”,逐渐摸清了居民需求清单,将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送到了居民的“家门口”。

接下来,石景山区将持续推广“便民服务进社区”等多元化、接地气的社区活动,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将更多优质的特色服务活动与服务经验送到社区居民的身边,并进一步聚焦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以“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为方向,逐步实现政策主动找人、服务主动递送、资源主动链接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格局,增强社会救助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为困难群众纾难解困,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老旧小区改造“原地升级”

“以前做饭用煤气罐,有一年过小年正好燃气了,只能冒雪出去吃包子。”70岁的魏奶奶家住十万平小区,谈起小区改造前的生活,她有一肚子的苦水:“下水道经常堵,下雨天路面还积水,别提多烦心了!”

十万平小区为上世纪70年代首钢总公司自建的家属居住区,近年来,楼房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了诸多困扰。2019年7月,石景山区政府与首开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从住房到小区、社区、街区、城区,逐一查找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根据检查结果综合居民诉求确定小区改造方案,主要改造内容涉及居民家中管道更换、外窗更换,楼体保温加固,口袋公园、便民超市、食堂、老年驿站等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提升等11个项目。为进一步优化服务,完成改造后的小区实行“管家模式”服务,主动延长服务时间、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品质,让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原地升级”,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十万平小区是石景山区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一个生动案例。全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启动以来,石景山区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持续优化小区环境,努力实现小区“换脸”与品质提升的“同频共振”,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

如今,在石景山区,一个个完成改造工作的小区洋溢着文明味。看到小区日渐焕发新风貌,市民吴女士开心地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不仅提升了小区的‘颜值’,也让我们的居住环境提升了档次,大伙儿都很开心。”群众发自肺腑的称赞,充分说明了老旧小区改造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民生工程的成果,“改”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民生所需、群众所盼,就是工作目标。今后,石景山区将继续把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真正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打造成让群众满意、为城市添彩的精品工程、亮点工程。

一张张温馨的笑脸,时时处处传递着融融暖意;一场场文化惠民活动,点亮了市民的多彩生活。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随着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石景山区,创建带来的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文明的触角不断延伸,滋润了群众的心田,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