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昌平区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突出法治“主题”、法院“主场”、法官“主体”,推出新时代法院文化建设品牌——“家园”,有效激发法官干警的凝聚力与使命感,为推进法院工作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传“家”,古今交融激发向新力量。根深则树茂,源远则流长。昌平区法院升级院史陈列馆,铭刻与共和国共发展、共成长的坚实脚步,传承法院文化。馆内自主设计的浮雕壁画《律》以传统錾刻工艺呈现《法经》、獬豸、天平等法治意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诉讼服务大厅内布置“法行国治”铜鼎,象征司法庄严与刚正不阿,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此外,法院积极融合地域与红色文化,组织党员干警赴狼儿峪、中共南口特支纪念馆、十三陵水库等教育基地,强化党性淬炼与精神传承。

文化持“家”,上下齐心共赴向阳征途。昌平区法院注重发挥“三老三新”传帮带作用,连续四年开展“老党员为新党员佩戴党员徽章、老同志为新同志佩戴法徽、老法官为新入额法官整理法袍”主题活动。发挥“三小三大”示范引领作用,先后推树“昌法榜样”11名、审判业务专家10名、“人民法庭为民之星”8名,彰显“小法官大要案、小人物大情怀、小年轻大格局”。每年开展“三优一案”展评,挖掘、提炼、展示中华司法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内涵。深入推进“全员一家人”“全部门一盘棋”“全院一件案”“全案一堂清”的“四全”机制,增强协作效能。依托法院开放日、京法巡回讲堂、新闻通报会等活动,传播法治好声音,塑造良好司法形象。

昌平法院老法官为新入额法官整理法袍

文化兴“家”,寒暑耕耘凝聚向前动能。法院将文化建设融入实体载体与环境营造中,打造宜业宜居的“家园”氛围。依托园林式院区,春植新绿、夏诵经典、秋摘硕果、冬迎新春,全年开展运动会、青年理论学习、月饼制作和扫雪除冰等特色活动,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持续完善“大厅小院阳光长廊、三心二馆红色课堂、吐槽空间发‘愤’涂墙等实体文化设施,拓展“两微六端”、《昌法苑》、《昌评论》等思想阵地,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谐宜业的自然生态和尊荣有信的司法生态。

昌平法院在中秋佳节自制“大美昌法”牌月饼

昌平区法院以“家园”文化品牌建设为抓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取得显著成效,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被最高人民法院命名为“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涌现出“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回龙观法庭、“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天通苑法庭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王莹、“北京法院为民榜样”孙豫萍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充分展现出文化建设的引领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