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家店镇,有这样一户家庭,他们一家几代人,始终坚持手工制作剪纸、风筝、刺绣等工艺品,传承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精神涵养家教、培育家风,一家人勤勉奋斗、相亲相爱、崇德向善,谱写着最美家庭的文明之歌。他们就是东山下村赵淑娟一家。

父爱如山,“风筝精神”影响一生

在赵淑娟小的时候,父亲教亲戚们做风筝,年幼的她就跟着父亲一起做,耳濡目染便学会了手工风筝的制作过程,并把对风筝的热爱当成了此生最大的乐趣,这一坚持就是40多年。谈及为何会能坚持这么久?她说父爱的力量让她坚守至今,父亲常说:“风筝是逆风而起,只有那些历经风雨洗礼的人才能越飞越高。”“风筝要飞得好,骨架牢固正道是基础。”赵淑娟每年春天都会做不同的风筝,并以放飞风筝的方式纪念父亲,传承父亲工匠精神,寄托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作为小学老师的赵淑娟,也把“风筝精神”告诉她的学生们,鼓励孩子们做个正派的人,不畏人生风雨,勇往直前。

家庭传承,剪影生活精彩瞬间

小时候,赵淑娟看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做剪纸,聪明伶俐的她很快也就学会了,农活之余,就跟着一起剪。年幼的她在剪纸过程中,学会了为人处事之道,并把对生活的憧憬和身边的美好事物,用剪纸方式记录下来。成家后,丈夫也和她一起剪,相同的志趣让这个家庭其乐融融。现在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儿,也是从六七岁开始,和姥姥、父母学习剪纸,她把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人的关爱,凝聚到剪纸中,这让她的作品更具有思想和温度。在女儿出国游学时,她把剪纸作为礼物送给外国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剪纸技艺,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言传身教,为文明家庭奠定坚实基础

赵淑娟常说,她家是改革开放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她家从贫穷到温饱进而实现小康,她本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在努力帮助更多的人。回首四十几载,从生活需要到兴趣爱好,再到坚持纯手工制作,赵淑娟全家人一直努力争做“守艺人”。风筝、剪纸、刺绣等影响着她家一代又一代人,也影响着她的一届又一届学生。平谷区于2003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小学幼儿园风筝比赛,在每年比赛中,凡是经赵淑娟精心指导的孩子们,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她的女儿也在北京市中小学生工艺美术(剪纸)展演中荣获金奖。

赵淑娟一家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普通的一个,但又是个不一般的家庭。家人们有着共同的爱好特长,保持着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着中华文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