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城北街道各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形成社区居民强烈认同,普遍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街社区:为加快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固定桶站的规范化建设,8月27日下午,一街社区召集辖区内9家物业公司及产权单位召开议事协商会议,会议围绕推进社区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开展。

一是对辖区内垃圾分类桶站建设不规范的,责成相关产权单位及物业公司限期整改,严格落实“六有”、“四有+三选配”标准;二是对桶站周边卫生脏乱差、垃圾未及时入桶、桶站无人值守等存在的问题,督促各产权单位及物业公司要及时整改,强化桶前值守人员,确保桶站点及周边的卫生。

通过此次协商议事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深化垃圾分类桶站规范化建设的共识,产权单位及物业公司也将于近期加快推进桶站规范化建设,有效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东关南里社区:8月31日,昌平科协党支部与东关南里社区党支部进行了垃圾分类工作对接,积极投身垃圾分类工作及相关志愿服务活动中。

刚刚结束疫情防控下沉任务的党员同志们,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桶前值守志愿者”。他们不仅将下沉社区参与战“疫”的好做法借鉴到社区守桶值守活动中,也将战“疫”精神融入垃圾分类活动中。脱下战“疫”“红马甲”,戴上志愿服务“绿绶带”;从战“疫”一线转“战”垃圾分类,从值守社区大门转“战”到桶前值守行动中,这些志愿者不仅在战“疫”一线凸显党员担当,在垃圾分类的工作中也引领了新风尚。

为了使科协党支部的志愿者能更好的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东关南里党支部特别邀请爱分类的讲师进行了垃圾分类知识培训,会上专家讲师详细解读了生活垃圾分类原则,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分类工作体系机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培训指导。此次活动中还通过现场互动问答等方式,让昌平科协员工深刻的了解到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重要性和意义。

新悦家园社区:动员学生团员参与“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活动,昌平四中初二五班的学生,苏硕,在假期里,成为了社区一名垃圾分类活动志愿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她身穿志愿者马甲,佩戴绿色袖标,在垃圾桶周围指导小区居民开展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活动。为他们发放垃圾分类的宣传彩页,为路过的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当看到地上有烂菜叶、纸屑时,苏硕也会将它们一一捡起,分别投入指定的垃圾桶内。一个微小的举动就可以让不同的垃圾回家,一个微小的习惯就可以保护环境,让废物再利用。那么,汇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成为一把火炬,唤起垃圾分类生活的每一天,造福自己、他人和社会。

南环里社区:为有效贯彻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社区志愿者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开启“垃圾分类减量,共享绿色生活”的新篇章。8月31日早晨,一场小雨如约而至,志愿者们依旧准时准点出现在桶站旁。

老党员田跃霞老师,无论什么活动都能积极参加,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更是责无旁贷,她总是笑着说:“践行垃圾分类是我们每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当她打着雨伞出现在桶站上的时候,好多居民都被她的坚守感动了。

王玉琴老师,在桶站上总能听到她给大家耐心的讲解“厨余垃圾不能这么倒,要按照垃圾分类的正确方式,您以后应该把残羹剩渣从塑料袋内倒入桶中,再把垃圾袋、餐具及餐巾纸投到其他垃圾桶中。”

还有很多像她们一样的志愿者们风雨无阻的出现在桶站站点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责任编辑: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