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建外街道大北家园社区第十网格是居民网格,涵盖南郎家园17号楼,设立网格党组织书记1名、网格长1名、网格员6名。
在大北家园社区第十居民网格内,正上演着“物物皆故事,事事见温情”的治理新篇。通过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社区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以精细化治理激活居民自治活力,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温暖图景。
网格深耕:服务到户的“贴心人”
网格员化身“活地图”,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感知冷暖。他们每日穿梭于街巷楼栋,挨家挨户巡查走访,居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不在职的户籍警”。
每一次走访,网格员们都详细记录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小到邻里纠纷,大到设施修缮,事无巨细。对于居民的难题,他们通过“帮办”“代办”“领办”等贴心服务,将问题解决在网格内,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共享益家:激活自治的“金钥匙”
社区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创新性地打造了“共享益家”特色阵地,开启共建、共享新模式。大北家园社区第十居民网格,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激活党组织“神经末梢”,带动居民踊跃参与楼门治理。
楼门议事会上,居民变身“主理人”,围绕环境美化、设施维护等议题共商共议;共享空间里,闲置轮椅、图书、乐器等物资循环流转,架起邻里互助的爱心桥;居民活动室内,邻里春晚让居民们尽情地展示自我,乒乓球比赛点燃了居民们的运动热情,欢声笑语点缀着居民的生活。
网格服务 温暖居民生活
去年10月,对于居住在南郎家园17号楼高层的杨阿姨来说,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她因踝关节手术需要在家休养,生活面临诸多不便。
网格员谢阿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通过“共享益家”迅速调配闲置轮椅,并与网格党组织书记郑元、其他网格员一起“送货上门”。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让杨阿姨真切感受到了社区温情。如今,17号楼居民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助老帮扶、文化沙龙等活动,楼门厅堂变身“共享客厅”,邻里关系愈发紧密。
去年重阳佳节,为给小区内高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送去节日的温暖与关怀,网格党组织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包饺子比赛”。活动筹备初期,网格员们统计了社区内80岁以上老人数量与住址信息,为送“重阳饺子”作准备。此外,考虑到老年人的饮食健康,在馅料准备上,大家特意精心调配了少油少盐的馅料。
比赛当天,现场热闹非凡,大家分工明确,揉面、调馅、包饺子,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大家一边包饺子,一边分享着生活趣事,欢声笑语不断。包好的饺子被精心打包,送到80岁以上老人家中,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温暖。这份充满爱心的礼物,传递着邻里间的互助互爱,让整个17号楼洋溢着浓浓的温情,
多元共治 带来社区蝶变
大北家园社区的治理实践,折射出党建引领下多元共治的深层变革,网格党建工作已经成为社区治理和服务居民的重要模式。通过“共享益家”平台,社区将居民的需求与社区的资源有效地对接起来,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第十居民网格结合南郎家园17号楼实际特点,打造了凸显自身特色的楼门阵地。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让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递爱与温暖,不断地加深着邻里之间的情感纽带。
“社区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人人参与的‘交响乐’。”网格长葛垚表示,下一步将深化网格建设,推广“共享益家”经验,让更多居民从“受益者”转变为“参与者”。
建外街道将继续深化网格化精细化治理,以党建为引领,把居民关心的事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北京朝阳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