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我和他们(香港驻北京办事处同事)去老胡同吃早点,吃一口糖油饼、豆腐脑,尝一下老北京的味道。大家还有什么北京美食推介吗?”
“和驻京办同事吃早餐后,到附近老胡同逛了逛。据说胡同里的这个菜市场已经开了十几年,前几年进行了升级改造,旧貌换了新颜。我也顺道买了些草莓和大家分享,一起体验胡同里的市井生活!”
近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闲暇之余化身低调游客,走进景山街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坐在街边老字号品尝京味早点,在改造升级的菜市场里购买草莓,还意犹未尽地请大家再推介一些北京美食。一时间,东城老字号和网红菜市场成为热门打卡地,本报记者也对这些地方进行了回访。
增盛魁小吃
老字号北京特色美食受追捧
记者一大早来到位于大佛寺东街的老字号“增盛魁小吃”,这是一家清真餐厅,虽然门脸不大,但是前来用餐的人不少。食客们分堂食和外带两队依次排开,其中既有每天拎着饭盒过来的老街坊,也有专程从大老远赶来的年轻人。牛肉馅饼、爆肚、羊杂碎、羊肉烩面、油饼儿、豆腐脑……十多种美食全是老北京特色风味。“这里的门钉肉饼非常好吃,馅大皮薄,咬一口满口留香。糖油饼也是一绝,刚炸出来的特别好吃。”一位排队购买早餐的居民告诉记者,得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到店里用餐,作为东城居民感到特别自豪。
店长李敬介绍,3月16日早上6点多,李家超一行来到店里,把店里的推荐菜如糖油饼、豆腐脑、牛肉包、肉饼等北京特色小吃尝了个遍,吃得非常开心,李家超还饶有兴致地向店员和顾客们打听起北京还有什么美食值得一尝。
据了解,“增盛魁小吃”从1928年起就在大佛寺东街26号,手艺传承了三代人。作为第三代传承人,李敬希望留住熟悉的味道:“就拿豆腐脑来说,必须当天现做,凌晨3点就要开始忙活,从磨豆浆到点豆腐,丝毫马虎不得。”
3块钱的糖油饼,4块钱的豆腐脑,不到10块钱就能让人们尝到老北京的味道。像“增盛魁小吃”这样的百年老字号,东城区还有不少。锦芳小吃店创建于1926年,主要经营清真小吃,如糖火烧、艾窝窝、麻团、一品烧饼、奶油炸糕等。“我家门口就有一家锦芳小吃,隔三岔五我就进去逛一圈,买点主食和酱肉,味道好,质量也有保证。”家住崇外街道的王女士说。
除了小吃,东城区还有萃华楼、北京稻香村、便宜坊等餐饮老字号十多家。萃华楼的鲁菜美味新颖,用餐高峰时段不排上一个多小时很难吃到。北京稻香村的糕点与老北京文化相结合,深受消费者追捧。便宜坊焖炉烤鸭油而不腻,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近几年,东城区多措并举加大老字号扶持力度,促进老字号守正创新,焕发生机。”东城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共有老字号企业67家,其中百年历史以上达到35家。
兆军盛菜市场
网红菜市场既有颜值又有烟火气
临近中午,兆军盛菜市场销售大厅里,水果商户陈翠萍像往常一样守在摊位上,当天新上的草莓、芒果、香蕉等水果铺满了台面,色彩缤纷,香甜诱人。回想起前两天接待李家超的情景,陈翠萍还历历在目。“他问我草莓产地是哪里,我说来自北京和山东,他尝了一口觉得挺甜,我就给他挑选了一盒。”陈翠萍说自己当时并不知道对方身份,是后来从别人那里知道的,“我觉得特别高兴,也很自豪。”
陈翠萍两年前来到兆军盛菜市场卖水果,刚好赶上菜市场改造升级。两年前,兆军盛菜市场因建筑风貌较差、设施陈旧,被认定为不符合历史街区保护的风貌管控要求。2021年6月,在景山街道的牵头统筹下,以清华校企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导,菜市场的更新改造方案设计启动。“以前只有东侧和北侧的墙上有采光洞口,室内显得比较暗沉,大白天也得到处开着灯,感觉有点压抑,哪像现在这么敞亮。” 陈翠萍指着坡屋面和采光天窗满意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后的坡屋面让室内空间显得开阔不少,部分顶棚拆除后变为采光天窗,墙面也增加了侧高窗,充分引入自然采光和通风,整个室内环境显得通透敞亮,毫无气闷之感。与之前分散布局的摊位相比,改造后,水果、蔬菜等六大品类明确分区,想要挑选比价的顾客不必再来回折返,更加省时省力。如今,宽敞明亮的销售大厅成为年轻人眼里的网红打卡地,经常有人举着相机拍照留念。
菜市场不仅满足附近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是城市风貌的一部分。近年来,东城区严格落实社区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持续推动菜市场转型升级工作,让不少老菜市场“脱胎换骨”,既有颜值又留住了烟火气和市井味。朝内南小街菜市场前身是北京电热器厂的老厂房,改造后不仅便民服务功能齐全,还增加了艺术气息。记者从东城区商务局获悉,到2025年,东城区14家菜市场将全部改造完毕,在升级环境的同时补足业态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