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新桥街道社工刘国丽第5次敲开东四十一条居民陈雅荣的家门。阳光洒在门帘上,推开门,浅灰色的短毛猫蜷成一团慵懒地躺在干净整洁的沙发上,刘国丽俯身挠了挠它的下巴,和它打了声招呼。为了劝说陈雅荣完成违规电动三轮车的上报和回收,作为管片主任的刘国丽与陈雅荣一家三口以及宠物猫咪都已十分熟络。
“姐,咱家那辆墙根底下的车,您啥时候回收呀?”作为资深的“东城社工”,工作十年有余的刘国丽,每每与居民说话,话里话外都带着一份和蔼与亲切。“别老盯着我们家呀!”刚刚退休在家的陈雅荣说,“我那车放门口有用!”
陈雅荣家的电动三轮车,是典型的“僵尸车”,唯一的用途就是占车位。原来,陈雅荣睡觉轻,墙根底下要放了机动车,车辆出出进进,她怕睡不好。再加上,这块小地方是停张三家车还是停李四家车,她也怕街里街坊引起矛盾。
登门拜访,刘国丽是有备而来的。知道陈大姐的顾虑,这次她和门楼社区党委副书记潘婞一起搬来了一个崭新的木制花箱。陈雅荣看着漂亮的花箱都培好了土,笑了笑,松口说道:“那就收走吧!”
这是门楼社区近期回收的第55辆车,历经2个月的努力,有了欣喜的结果。
拍照、报价、联系车行……在等待“车兄弟”上门收车的空当儿,刘国丽和潘婞也没闲着,知道陈雅荣这几天得了“串腰龙”,便帮着收拾起来。
解开棉绳、搬开垫板、掀开遮光布……破旧不堪的斗篷车露出庐山面目。缺失的电池,塌陷的轮胎,徒有一身空骨架的“大家伙”,把窗前的阳光堵得死死的。
定时定点的垃圾清运车收走了垫板后,刘国丽和潘婞开始清扫落叶灰尘。不多时,电话铃声响起,回收三轮车的大板车被困在了胡同口。刘国丽赶紧放下手中的扫把,一路小跑找其他三四轮车车主帮忙挪车。
一杯茶的工夫,大板车缓慢移动到陈雅荣的家门口。司机秦师傅放下底板,恰好与地面形成一个斜坡,潘婞和同事们边推边拉,把“大家伙”送上了车。秦师傅收起底板,锁紧轱辘,完成车辆回收。
看着阳光洒在窗帘上,想着来年春天花箱里会绽放或淡紫或粉嫩的花朵,陈雅荣露出了惬意的笑容。“回收车辆不是目的,让老百姓生活安全、心里满意才是目的。”潘婞说。
曾经拥挤的胡同,随着一辆辆违规电动三四轮车的回收,变得越来越敞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