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1月7日至8日,由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组成的东盟官员考察团,围绕“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研究”主题走进北京市东城区,开始为期两天的参访活动。此次参访旨在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使东盟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

水穿街巷 文脉传承古都新貌

十一月的三里河公园,蜿蜒的河道串联出一片水流潺潺、花草着露、鸟语花香的“京城小江南”。东盟参访团一行首站来到前门三里河,沿河岸走走停停,参观了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感受老建筑里新的文脉传承。三里河因距正阳门三里而得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统年间,过去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名角荟萃,也是各地会馆汇聚之地。居民沿河而居,戏楼、会馆聚集于此,颇具江南水乡韵致。到了清末,新的泄洪通道形成,加之人口增加,三里河逐渐被填平并最后消失。2017年4月,修缮后的“三里河”重见天日,让北京的老胡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形成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景象。

一溪碧水赋予前门东区别样的灵动与神韵,点缀出清净、绿色的生态环境。伴着三里河潺潺水声,早冬的三里河公园清凉又安静。本次参访团团长对三里河的修缮保护结果表示高度认可,“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要也非常艰难,过去几十年一直用老方法维护老建筑,希望与中国有更多的文化保存修复方面的合作。”新加坡东盟参访团代表赞许。“通过这样的改造,三里河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得以恢复,这对于保护城市历史记忆非常重要。”菲律宾参访团代表表示,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令人钦佩,中国将保护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令她印象深刻,这种模式也值得东盟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借鉴。

文物焕新 百年会馆再续弦音

参访团来到拥有400多年历史的颜料会馆,这座建筑在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后,今日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风采。会馆不仅是各地设立在北京的“驿站”,它们更将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带进了北京,这些地域文化以会馆为窗口在北京得以展示,并且在此交汇融合。修复后的颜料会馆建成了一个集剧场、书店、茶室、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场所,不但具有弘扬会馆文化意义,也是东城区合理再利用文物建筑的重要试点。与颜料会馆一巷之隔的青云贰拾叁,曾为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旧居,恢复性修建后变身为古朴兼具现代的艺术中心,让参访团在院内感受到古都北京独特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东城区“会馆有戏”在这里打造了古朴国风与创意潮流涌动的天然舞台,吸引广大市民走进几百年历史的会馆旧址听戏观演。作为会馆活化利用的有益探索和样板项目,颜料会馆曾获评为“北京市十大网红打卡地”。今年上半年,东城区发布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与四省五市就6处会馆进行项目签约。东城区创新利用会馆旧址和腾退空间,链接全国优质文化资源,与会馆原发地联袂打造中华文化百花园。柬埔寨参访代表表示,“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的传统文化遗产,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度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通过这次访华,东盟各国代表纷纷表示全面加深了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直观理解。

钟鼓和鸣 “时间建筑”历史回响

东盟参访团的最后一站前往北京的标志性建筑——钟鼓楼,探索中国传统计时方法蕴含的智慧,加深了对中轴线遗产内涵和钟鼓楼人文历史之美的理解。探寻首都历史文脉,中轴线上每一处古迹都值得细细丈量,如同城市的“脊梁和灵魂”,中轴线托起了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古都篇章。登上钟楼,面对钟架内悬挂着的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钟中之王”,了解铜钟的铸造历史、悬挂方法,以及中国古代碑漏、铜刻漏、时辰香等计时方法。登高远眺,入眼北京现代化的城市天际、承古通今的中轴脊梁,目光所落是青砖灰瓦的胡同街巷,参访团代表深刻感受到北京现代城市与历史文脉的共生共鸣。置身于丈量岁月的“报时中心”、北京最美的“时间建筑”,抬头可见开阔天际,耳边会荡起暮鼓晨钟的悠远绵长,钟鼓楼已经成为今人眼中古都北京的文化记忆,其独特魅力跨越时空,连接起古今。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同属亚洲文明和东方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双方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享誉世界的灿烂文明,也书写了多样文明交融贯通的宏大诗篇。东盟参访团团长在参观后表示,北京的传统文化丰富而独特,无论是历史建筑还是城市保护,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令人钦佩。这次参访对东盟国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之旅,大开视野,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