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的各路架空线全埋进地下、坑坑洼洼的路面重新铺设平整、背街小巷里青砖灰瓦一派闲静雅致……随着钟鼓楼周边街巷、院落系统综合治理完毕,北中轴线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完工,再现平缓开阔、整洁清朗的老城风貌。
实现“多杆合一”
疏朗天空“无线美”
银杏染初冬,晴日暖阳下的铃铛胡同内,金灿灿的枝头与湛蓝的天空相映如画。站在胡同西口向东望去,胡同两侧,一派古色古香的老城风韵;胡同尽头,巍峨的钟楼直入眼帘。原本头顶上杂乱的各路架空线早已消失不见,胡同内林立的灯杆也进行了拔除、合并,一根根多功能灯杆既完美地融入胡同环境,又切实满足不同的实际需求。
多功能灯杆样式统一,古色古香的鸟笼形路灯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细看之下每根灯杆却又各有不同。记者在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王涛的指引下来到铃铛胡同中段,这里的灯杆集合了照明和视频监控功能。而在铃铛胡同东口与钟楼湾胡同交叉口地带的灯杆,则集合了照明、监控、指示方向等多种功能。
“每一根杆体上都设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卡槽,方便根据需求继续搭载不同功能。”王涛告诉记者,一段时间以来,东城区对钟鼓楼附近的9条胡同进行了综合治理,总面积约16.59公顷。治理过程中,安定门街道优化片区供电网络架构,区域内的老式大型电箱尽量入地入户,并进行小型化、隐形化、景观化的“三化”处理;同时,梳理胡同内的杂乱“飞线”,优化杆体综合功能,实现“多杆合一”。胡同内还补充了功能照明,为与胡同风貌相融合,路灯杆延续深灰色,选择简洁的复古传统灯头样式,采用截光型LED灯具优化配光,改善了原有灯具尺度过大、视觉突兀的问题。
经过优化杆体综合功能,该区域原有的206根各类杆体以路灯杆为母体进行了“多杆合一”,最杆留下了187根杆体。其中,组立新灯杆185根、公安2根,公安、交通综合杆改造完成迁改摄像头45处,合杆率达90.7%。从照明、指示方向到交通探头,功能最多的一根灯杆上具备了5种不同功能,实现了“多杆合一”。“美观实用,既满足了功能所需,又为胡同内居民生活、通行让出了空间。”王涛说。
第五立面修缮
古韵胡同焕新颜
针对钟鼓楼周边区域内公共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居民的实际需求,综合治理工程对9条胡同实施电力、弱电通讯、照明与综合杆体、排水和道路等方面改造,全面提升公共空间的实用性、美观性,使周边居民生活体验感更加舒适。
第五立面修缮同样是钟鼓楼周边街巷、院落系统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王涛表示,钟鼓楼周边城市功能以市井生活、商业经营为主,随着城市建设等,区域风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建筑高度出现起伏,整体布局略显凌乱,还存在建筑色彩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符等情况。
对此,钟鼓楼地区第五立面修缮工作遵循“街区肌理”“建筑本体”“附属设施”“生活乐趣”原则,对区域内过高过大建筑以及屋顶二层违建等破坏肌理的点位逐一拆除,对于破损的屋顶则采取古法修缮手法,最大可能还原建筑本体风貌;对于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而衍生出的热水器、空调外挂机等设施,采取技术手段消隐,以优化屋顶风貌。此外,部分居民家中修建的花架等设施,也通过优化改造予以保留,还原胡同韵味。
坐落在铃铛胡同2号院门口的门楼,不仅在综合治理中更换了腐朽的檐椽、飞椽、望板、连檐,修复了木质结构,替换了瓦口破损的瓦件,还采用“剔凿挖补”工艺修缮了门楼腿子,保留了建筑的历史感。
出铃铛胡同东口穿过钟鼓楼文化广场,在鼓楼脚下向东进入钟楼湾胡同,第一个转角处就是一处已经完成整治提升后的院落——钟楼湾胡同90号院。据了解,该院落的房屋因年久失修,主要承重木构件残损严重无法修复,于是采取重新翻建的方式恢复了房屋“四梁八柱”的建筑结构,屋顶则采用“硬山式”建筑形式,重现房屋原有的风貌特色和高度。
优化公共空间
老城更美更宜居
北京钟鼓楼自元代便已创立,位于中轴线北端,距今已有740余年的历史。它们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着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是扼守“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城市报时楼。东城区深入开展钟鼓楼周边街巷、院落系统综合治理,通过一系列举措改善民居功能、重塑老城风貌。
公共空间市政改造也是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位于中轴线东侧的鼓楼东大街自鼓楼以东至交道口路口,长约1公里,与鼓楼西大街相互呼应,南连南锣鼓巷历史风貌保护区,是周边重要的交通和民生节点。2022年以来,东城区先后两期连续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对鼓楼东大街全长1080米的景观环境、公共空间市政设施进行改造。
综合治理工作对现有的电车、路灯、交通监控、公安监控、指路牌等杆体进行整合敷设,对沿街各类电力、通信线缆进行梳理、隐藏,将破损及影响通行的墙地箱进行迁改,重新铺设市政道路并完善坡道、隐形井盖等无障碍设施,为市民、游客绿色交通出行提供了良好的设施环境。
68岁的范来友自出生起便生活在钟楼湾胡同90号院,说起近来胡同和小院的变化,他赞不绝口:“原先坑坑洼洼的路面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胡同里藏在各处的私搭乱建不见了踪影,过去头顶上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全部消失,还增添了不少小微景观和绿化设施,生活在这里的老街坊过上了宜居、便利的新生活,各路市民、游客也是络绎不绝,纷纷前来沉浸式体验老北京的胡同文化。”
实施“多杆合一”、提升第五立面、铺设路面和墙体、推动架空线入地……随着钟鼓楼周边街巷、院落系统综合治理完毕,东城区北中轴线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完工,平缓开阔、整洁清朗的老城风貌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