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房院门口多了安全扶手、老街坊纳凉有了休闲座椅、残疾居民出行有了代步车……一系列小变化、小改善、小更新,让群众收获“家门口”的幸福生活,而这些,只是东城区“我为群众办实事 点亮百姓微心愿”文明实践活动的点滴缩影。

民生无小事,微光传文明。今年以来,东城区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点亮百姓微心愿”文明实践活动,聚焦群众关注的“关键小事”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文明实践走进千家万户、走近百姓身边。

每一个“微心愿”背后,都寄托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从点单、派单到接单、评单,东城区将持续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认领并实现“微心愿”,不断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影响力,真正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适老化“微改造”

老人出行有了“贴心帮手”

安装扶手、修建坡道、居家改造……在北新桥街道,一些看似简单的“微改造”,却有效地帮助了老年居民、残疾居民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出行的便利性,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家住北新胡同27号的谭师傅是一位肢体残疾人,日常生活、出行均离不开拐杖。院门口原本坡道略显陡峭,为谭师傅的出行带来了隐患。为此,北新桥街道前永康社区在坡道处新增添了安全扶手。“以后出门更加有安全感了!”安装结束,谭师傅亲身体验了安全扶手的实用性后表示非常满意。

东四十三条胡同4号院为某单位产权宿舍,虽已委托物业公司代管,但长期处于失管状态,门口原有坡道已经破损。院内常住居民中有两名残疾人,且其中一名为高龄老人,出入多有不便。“坡道损坏后,电动轮椅行驶不稳,很不安全。”居民何女士向所在的小菊社区提出修复坡道的“微心愿”。社区将相关情况上报至北新桥街道残联、城市管理办公室等部门,由城市管理办公室联系施工队上门修复坡道,解决了居民出行难题。

草园社区帮助辖区内一户残疾人家庭联系申请了烟感(燃气)火灾报警器、智能监控探头、智能门锁等实用、贴心的居家助残改造服务,为实现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小花园“焕新颜”

邻里休闲有了“温馨一隅”

夏日炎炎,在东直门街道新中街社区平房区,一处小花园全新升级,成为周边邻里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记者了解到,这处小花园内有一处凉亭,经常聚集着不少居民在此晒太阳、聊家常、歇歇脚,原有的休息区域逐渐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居民杨治国便提出了“能否加装一些座椅”的“微心愿”。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居民的“微心愿”?恰逢“人大代表进家站”活动,区人大代表、东直门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谭小青积极认领“微心愿”,并来到社区进一步了解居民需求。

经过实地查看,谭小青提议在花园空闲的角落处,利用空白墙面进行创作,融合敬老爱老的文化元素,进一步美化社区环境、助力文明城区创建。东直门街道邀请辖区单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参与,由10名师生组成志愿服务小分队,携手创作出以四季变换为背景的敬老爱老主题画,文明交通画面跃然墙上。墙面之下,5组崭新座椅也安装就绪,有效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和休闲需求。

小花园一角的文化墙和座椅投入使用近1个月,这处“温馨一隅”深受居民欢迎:“感谢人大代表倾听我们的声音、实现我们的‘微心愿’,街道、社区真为居民办实事!”

办实事“不延时”

社区家园有了“安全守护”

小区是居民共同的家园,建设整洁、有序、优美的家园环境是创建文明城区的要求,更是居民美好生活的根基。东花市街道坚持“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用“不延时”的民生服务,时刻为居民营造安全、舒适的宜居家园。

不久前,东花市街道东花市北里西区6号楼居民向社区反映,6号楼西北侧存在高空抛物现象,有居民在楼上向下扔纸屑、塑料袋、果核等垃圾,既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又存在安全隐患,希望能够安装监控防止类似现象发生。社区联系物业一同前往6号楼查看情况,并由物业负责人安排技术人员到现场,选取监控摄像头安装点位。经过铺设线路、固定支架、安装摄像头、连接端口等步骤,监控摄像头正式“上岗”,24小时防范高空抛物,守护居民“头顶上的安全”。

花市枣苑社区接到居民反映,称小区内雨水箅子破损,且周围路面出现凹陷,导致排水不畅,担心引发路面积水问题。枣苑社区工作人员立即联系“花市工匠”应急处置队,第一时间调配物料修缮路面、更换雨水箅子。记者了解到,汛期,东花市街道相关科室及各社区将在日常巡查中加强检查,及时做好雨水箅子等排水设施的修复置换及定期复检,守牢防汛安全底线,确保地区城市环境干净整洁、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