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高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充分发挥东城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富矿”优势,在东城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联合《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在“七一”建党纪念日之际,开展“坚定跟党初心 炼铸红色青春”东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把爱国主义教育搬进胡同里,带领青少年在游学中重温党的故事,在经典里感悟革命精神,在歌声中表达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现场课堂
追寻古城中的红色记忆
“有奖提问!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于哪年?”“1920年。”“没错,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马克斯(今译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近20人的研学团队在北大二院旧址整装集结,开启此次“追寻古城中的红色记忆”红色文化之旅。在近两个小时的活动中,研学团队先后在北大二院旧址、亢慕义斋旧址、三眼井胡同、吉安所左巷、腊库胡同、钟鼓胡同、孑民堂、中老胡同等红色旧址学习了解建党早期的革命历史。
在研学老师的实地讲解与提问互动中,青少年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和孩子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了家门口熟悉的胡同。”随行家长表示,“临近‘七一’带着孩子参与身临其境的红色研学活动,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足迹,点燃孩子爱党爱国之情,是一次难忘的政治启蒙之旅。”
读书分享
感悟经典里的革命精神
实地研学结束后,“赓续红色基因,谱写青春新篇”主题读书会在北大二院旧址“亢慕义斋”复原室开展。青少年在家长陪同下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了解她的革命故事。
“21岁的缪伯英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她与丈夫何孟雄携手为党的事业英勇斗争,献出了青春和生命,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的两位红色讲解员向现场青少年分享了书籍《青春缪伯英》的精选片段,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首位女党员缪伯英的生平事迹。
“理想社”志愿团队宣讲员何子滢以《真正的英雄》为题,分享了何孟雄与缪伯英共同奋斗的革命细节,为大家呈现了“英雄夫妻”的动人故事。
活动最后,全场观众齐声朗诵缪伯英的家书,向“英雄夫妻”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致以崇高的敬意。
歌咏向党
唱出歌声中的赤诚热爱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中国音乐学院学生党员代表、20余名灯市口小学金帆合唱团团员、“理想社”志愿者代表、青少年代表及现场观众共同开展“青春歌唱献给党”主题快闪活动,一同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向伟大的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祝福。
活动中,中国音乐学院管弦、指挥系(直属)党支部学生党员胡艺馨、杨一诺进行小提琴伴奏,声乐歌剧系党总支学生党员蒋宇轩、邸葛领唱,在《唱支山歌给党听》优美旋律的引领下,大家用歌声表达坚定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响亮的歌声在北大二院旧址激荡回响,表达着新时代新青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心声。深受感染的青少年观众纷纷表示,将继先辈之遗志、承革命之精神,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
此次“坚定跟党初心 炼铸红色青春”东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以丰富形式带领青少年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厚内涵,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激励大家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下一步,东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将继续统筹盘活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积极探索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凸显东城特色,以“现场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实践课堂”等授课新样态,打造具有实景体验感、互动参与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阵地,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和青少年自觉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