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开门办公、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立即就办”的工作作风,坚持“三见三用”工作法,保持三条“干群连心线”24小时畅通……体育馆路街道接诉即办和基层治理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群众的肯定。
建立三条“干群连心线”
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
为切实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体育馆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弘扬雷锋精神,发动多元共治力量,深入了解群众诉求。街道从群众诉求出发,主动畅通服务渠道,建立并公布三条“干群连心线”,街道值班室、8个社区以及综合行政执法队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确保居民能够第一时间直接联系街道社区。坚持“开门办公、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立即就办”的工作作风和“见人见事见面,用心用情用力”的工作方法,街道领导班子带头开门办公,各科室、社区随时热情接待群众上门。建立街道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合署办公,做到群众反映问题有场所、有渠道、有接待,实现问题矛盾就地化解。
打包解决“高频问题”
“被动等靠”向“主动治理”转变
针对出现的高频高发问题,体育馆路街道以解决一个诉求为切入点,带动一类诉求的打包解决,推动“被动等靠”向“主动治理”转变。梳理重复高发、历史遗留类诉求,明确处级干部包案,每周召开专题会,形成全员办件的工作局面,努力把每一个诉求办满意、满分。
领导调度“疑难问题”
推动多部门联合发力
涉及多部门、街道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由街道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进行调度。针对天坛公园东门存在的违建问题,街道“吹哨”、区城管委等多家单位“报到”,拆除了存在多年的违法建筑。抽调街道、社区党员干部轮流参加值守,做好人员、车辆引导,天坛公园东门环境秩序有了明显改善。
及时排查“潜在问题”
报至街道相关部门处置
群众反映集中、社区难以解决的潜在问题,由社区将排查情况报至街道相关部门进行处置。例如每到汛期,容易出现房屋漏雨、地面塌陷等问题,各社区充分调动各部门资源力量,切实解决各类难题,帮助居民顺利度汛。
发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
用“微治”推动社区“善治”
针对群众关切、居民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充分发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把对象变成队伍、难点变亮点。在四块玉社区试点开展微治理,运用“五民工作法”,由社区居民共同商议、打造“邻里共享家”,培育“自治管理小组”,自行协商解决小区内楼道环境卫生、停车等公共事务,用“微治”推动社区“善治”。
三条“干群连心线”开通以来,居民广泛来电,干部解答居民入学登记、民生保障等各类政策咨询,解决跑冒滴漏、停水停电、噪音扰民等各类问题,快速处置火情等应急事件。尤其是去年汛期,连续多天的暴雨期间,“干群连心线”共接听居民来电200余个。“连心线”真正做到了打得通、能管用,经受住了暴雨的考验,也赢得了地区群众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