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宜居的城市,承载着无数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近年来,北新桥街道紧紧围绕核心区价值使命,坚持以党建引领聚势赋能,着力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治理、居民共商共治等工作,通过政府职能转变、社区服务优化、居民自治活力提升的有机结合,提升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党建更强、治理更优、民生争效,绘就北新桥街道宜居宜业的新时代和美新画卷。
党建引领搭“连心桥” 老旧小区改出新活力
粉饰一新的楼体外观、清爽怡人的绿化环境、完善便利的配套设施……8月初,北新桥街道草园胡同12号楼焕新亮相,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改”出了居民的新生活。
改造前,由项目临时党支部党员带头,与社区工作者、居民志愿者一同通过座谈会、入户走访、电话沟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收集居民意见建议;改造中,项目临时党支部牵头社区、施工单位及12号楼业委会组建群众工作组,逐一入户走访摸清居民实际需求。得知有孩子正在备战高考,工作组便延后施工时间;面对独居老人的用水难题,工作组主动上门送水……便民利民理念贯穿改造全过程,邻里氛围更加和谐友爱。
“环境好了,日子越过越舒心!”草园胡同12号楼居民黄阿姨高兴地说。从原来的“脏乱差”到如今的“净齐美”,升级的老旧小区也让居民的幸福指数“旧”地升级。
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北官厅胡同2号院共有273户居民,由于自来水管道长期锈蚀,因管道漏水造成的邻里之间矛盾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为了推进上下水改造,街道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逐户上门了解居民需求,制定“一户一策”施工计划,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能否让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高质量改造成果,是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关键所在。为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北新桥街道在旧改工作中设立群众接待室,听取居民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对于施工中涉及的户内改造部分,责令施工单位与居民签订保修协议,确保民生工程真正“解难题、化民忧”。以党建引领强化沟通、主动作为,北新桥街道实现了党建引领与居民参与的“双结合”“双赋能”,为扎实做好老旧小区改造趟出“新路径”、搭建“连心桥”。
党员带头下“绣花功” 街巷阡陌美出新高度
背街小巷的治理关乎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关乎城市的文明形象。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路面破损、环境脏乱、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也困扰着背街小巷的居民,成为城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为此,北新桥街道在全地区逐街逐巷开展“净巷行动”,涵盖车辆停放、文明有序、设施完好、地面整修、卫生整洁、“门前三包”等六大方面,有效解决城市“顽疾”。
在小菊社区、九道湾社区,拆除违规地锁、占道锥桶;在前永康社区,捡拾花箱里的包装袋、塑料瓶;在青龙社区,以堆物堆料为清理重点,并在胡同里摆设花箱,打造居民家门口的“美丽街巷”……“净巷行动”聚焦背街小巷环境秩序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用“绣花”功夫为街巷、胡同“美颜”。
“经过整治,胡同里明显干净多了、亮堂多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家住东四十三条的居民李大爷称赞道。
如何落实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北新桥街道按照“基础治理+精细管理”方式,定期开展日常清理,并结合“周末卫生大扫除”进行靶向清理。针对重点问题、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执法巡查,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多方参与,形成良好的“净巷”氛围。
重“颜值”更要重“内涵”,“净巷行动”实现了辖区内背街小巷的“华丽转身”,与此同时,北新桥街道将街巷功能改造提升作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空间、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通过“软”“硬”兼施令背街小巷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傍晚时分,迎着夕阳的余晖,悠闲地漫步在北新胡同,别有一番惬意。胡同东口的微花园内花草生机勃勃,吸引不少居民在这里休闲、纳凉。此前,由于疏于管理,这块花园绿地一度被停车占用。北新桥街道积极引导车主将车辆驶离,并按照居民建议在此增添座椅、修建花池、种植花草,完成胡同微花园改造。“出门就能看见绿色、闻见花香,街坊邻里都喜欢坐这儿聊聊天,感觉特别好!”北新胡同居民赵启凤说。
党群联动吹“协作哨” 共商共治走出新格局
夏日纳凉是邻里间挥之不去的情怀记忆。在民安小区26号楼前,年长的居民聚在树荫下闲聊、健身;晚归的上班族将自行车、电动车有序停放在车棚内;二层平台上,小朋友们互相追逐、嬉戏;二层平台下方空间,则设计成为特色雕刻文化墙,展示胡同历史记忆……这处由小区闲置小微空间改建而来的“欢声笑语的院子”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公共空间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形式和路径,也是社区物理空间改造与社会空间再造、居民互动关系双向再生产的过程,为激发居民公共性参与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可能。在民安26号楼小微空间改造期间,北新桥街道全过程开展线上线下票选设计方案等公众参与活动;责任规划师团队现场解说,为居民答疑解惑;组织召开意见征集会,收集居民关于非机动车停放、垃圾点位设置、植被选择等方面的建议,并根据建议对实施方案做出了修改和深化。
改善的是环境,凝聚的是民心。随着“欢声笑语的院子”建成,邻里间的交流多了、矛盾少了,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家”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小区内党员、居民自发组成了“好邻居自管组”,共同维持着“院子”的秩序——春天拔除周边绿地杂草、夏天刮风下雨后及时清理树杈、秋天协调物业清扫落叶、冬天自发组织扫雪铲冰,方便居民出行……点滴行动维护全体居民的共同利益,使民安小区成为远近闻名的宜居小院。
党建橱窗、主题墙绘、特色地标、儿童墙绘等文化元素,则进一步提升了“院子”内涵、品质和特色。“通过党建引领引导居民参与,让居民感受到自己是小区的主人翁,这不仅是社区治理的需要,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与落地。”北新桥街道负责人说。凭借“欢声笑语的院子”建设项目的推进搭建议事平台,北新桥街道鼓励更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活化社区自治体系,为基层自治增添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