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城,一砖一瓦皆是故事,一步一景见证历史。东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丰富,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多达365项(384处)。北京中轴线上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12处坐落在东城区。传统文化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东城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近年来,东城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不断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保护:找寻继承与发展的平衡点

秋日北京,天高云淡。站在铃铛胡同西口向东望去,抬眼便可见宏伟的钟鼓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尽显古都风韵。沿着胡同漫步,修葺一新的柏油路面两侧铺上了灰砖步道,沿路的房屋灰墙灰瓦,古朴典雅。原先杂乱的灯杆被“多功能灯杆”替代,上面挂着指示牌以及古色古香的鸟笼形路灯,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承载了千年古都文化。修缮钟楼楼体、腾退重点文物、畅通中轴线景观视廊……为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东城区下足“绣花功夫”。

去年,历时4年的钟鼓楼片区保护更新项目完工,涉及630余个平房院落,建筑规模达10.6万平方米,不仅妥善保护了钟鼓楼周边文物,还提升了街巷整体环境。“现在抬头低头都是美景。”生活环境的改变让68岁的胡同居民范来友认识到文化遗产对本地居民生活的重要意义,今年1月,他成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我要和老街坊们一道,守护起家门口的文化遗产。”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东城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进入新阶段。“未来,东城区将着力发挥中轴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独特的标识作用,结合中轴线周边业态整合提升和新文化功能引入,打通文化链与价值链的连接,为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东城区同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午时分,位于崇文门商圈的瑞珍厚饭庄顾客满席。瑞珍厚饭庄创办于一百多年前,去年在东城区的协助下被评选为北京老字号,主营清真涮肉。“目前,我们按照老菜谱恢复了‘十大招牌名菜’,未来有望在原址恢复‘旗舰店’,并将按照历史上的原貌,一层经营清真炒菜、二层经营清真涮肉,让消费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瑞珍厚。”北京萃华楼餐饮集团总经理王培欣说。

自去年出台《东城区老字号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来,东城区新认定老字号品牌14个,总数达74家,占全市老字号数量近50%。东城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东城区将继续推动老字号三年行动方案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传承老字号文化,讲好新时代东城老字号故事。

景泰蓝、雕漆、泥塑、扎燕风筝……非遗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东城区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25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7人。近年来,东城区启动“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创新发布《东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使用办法》及实施细则,扶持了31个标杆性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东城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名片贡献力量。

传播:找寻传统智慧与时代精神的共鸣点

“这里是李大钊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根据地。”前不久,北大二院旧址红色讲解员走进北京汇文中学,带领师生参观了“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勾勒出波澜壮阔的红色画卷,在流动的红色课堂,孩子们从革命先辈炽热的家国情怀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东城区红色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是开展理论学习的“初心”课堂。近年来,东城区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红色文化看得见、摸得到。

今年以来,东城区持续开展“胡同里的红色讲坛”活动,选取具有文化特色的宣讲地点,开展以文化为底色、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沉浸式宣讲活动,让文化资源成为辖区建设的“助推剂”。在草厂四条胡同44号院的“小院议事厅”,街道青年干部娄馨以《老胡同今天的生活》为主题,讲述了草厂胡同精细化管理和美丽院落改造背后的故事。“前门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会继续努力工作,让居民感受到理论与实践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双向奔赴’。”娄馨说。

前门街道草厂社区是去年东城区发布《“理”响东城——东城区理论学习路线地图》中“历史文脉”学习路线上的重要点位。地图共涵盖“历史文脉”“老城新颜”“红色印记”三条理论学习路线,选取15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标志性地点,这些地点生动地展示了区域的历史,让人们切身感受到时代的变革。

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有感染力。在东城,文化处处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塑形”“铸魂”。东城区各街道、社区广泛结合辖区内的文化特色,开展居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

在钟鼓楼广场,由安定门街道承办的充满文化韵味和知识气息的“旧书新知”文化市集吸引了广大市民驻足。现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四大名著备受读者欢迎。“我在阅读旧书的过程中获取了很多新的知识,这个活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位读者说。

利用:找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近年来,东城区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不断探索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近日,“东城寻美记”活动在宏恩观成功举办。一百平方米的展厅内,美在历史与现代交互中尽情释放。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宏恩观始建于元代,经过修缮后对外开放,成为新晋的“网红”文化空间。初秋季节,观内阳光明媚,惬意自然。“修缮完成的宏恩观通过丰富文物建筑利用方式、充实空间载体活化内容,形成片区文化消费生态圈,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东城区众多文化资源串联成链。今年7月,东城区发布了2024年10条文化探访线路及精品项目。穿行在玉河故道遗址,人们打卡通惠河源头,探索玉河历史风貌,聆听“大运河飘来的北京城”的传说,“以骑行加City walk的形式,穿行在历史文化街区,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打卡线路的曹女士说。

金秋季节,东城区又最新推出4条文商旅融合探访路线,其中“时代新风”路线包含了隆福寺文化街区、南池子美术馆、观坛艺术馆等新生的文化空间。

在“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新”有机结合下,东城区持续加大文物会馆腾退、修缮、利用,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韶州会馆等一批会馆重新开放。作为东城区“会馆有戏”品牌项目第一批试点会馆,颜料会馆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不断探索并形成了契合会馆特色与历史特质的演艺新空间定位,让历史建筑焕发文化新生。

“今年,东城区将推进石埭会馆、黄冈会馆亮相,打造京地文化交融的会馆群落,让更多人走进会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