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美好幸福生活?必有共享阅读之乐、必有书香浸润心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作为“书香之城”,东城区如何让书香直达基层?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东城区逐步打造图书馆三级总分馆体系、布局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打造品牌活动优化服务内容,让群众“家门口”的书香更浓郁。

从“等你来”到“走出去”

让书香亲近更多读者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早已不是检索信息的唯一途径。除了看书、借书,我们还能在图书馆做什么?不妨来东城区图书馆,“解锁”更多的可能性。

又到周末,在位于交道口东大街85号的东城区图书馆内,随处可见捧书阅读的读者。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孩童,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之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乐土。“上学时是自己来,长大后是带着家人一起来。”对于市民刘先生而言,每周末带着孩子一起来图书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也有许多读者为馆内的各类活动专程前来。“书海听涛——学者与读者见面会”“活力东图——新媒体课程之《绿皮书》电影制作拆解”“泥萌读书会”……在这里,阅读正在以丰富多样的全新形式走进读者生活。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相遇相知,图书馆也因此成为溢满书香的社交场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东城区图书馆不断丰富和转变服务方式,为公众创造文化生活、提供学习机会。

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书香,亦是如此。“以往图书馆给人的固有印象,是固守城市一隅、坐等读者上门。”东城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略显封闭的模式多少带有“清高”的气质。

开放式办馆,成为图书馆亲近更多读者的好方案。近年来,东城区图书馆一改“等你来”的方式、代之以“走出去”的模式,将优质服务与品牌活动延伸到城市的角落,既解决了服务与活动“好不好”的问题,又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与群众“面对面”的需求。

“书海听涛”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是东城区图书馆的品牌活动,涵盖文学、艺术、科普等20余个系列。自创办以来,已先后举办活动近万场,百余万名社会公众从中受益,进一步扩大了图书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激发了公众的阅读兴趣。

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之际,“书海听涛——学者与读者见面会”走进位于中轴线北端沿线的宏恩观,通过新书分享让读者全面认识、了解北京中轴线;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开展“阅读启智筑梦未来”主题阅读活动,得到了全区30余所中小学生的喜爱,截至目前受众人数达2万余人;“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联合北京科技诗苑走进卫戍区某部干休所,为革命前辈和部队官兵送上“爱我中华扬我军威”——军民共庆八一主题朗诵会……据统计,仅在2024年,东城区图书馆已举办各类活动近800场,吸引35万人次参与。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与群众的实际需求深度契合,实现“供需错配”向“供需适配”的转变。近日,在天坛街道,“法韵书香”法律公益行系列讲座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老年人旅游中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该系列讲座将在各街道、社区巡回开展,将生活中的法律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

从专业精致的文化讲堂到接地气的阅读分享会,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随着理念的更新、服务的完善,东城区图书馆正朝着知识文化交流、传播与共享中心的方向不断迈进。

文旅多元融合

“图书馆+”跨界“破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像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加油站”,给予人们丰富的文化滋养。而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阅读场所,更是一个文化综合体。

位于左安门的角楼始建于明代,是北京中轴线缓冲区的地标性建筑。2017年,历经修复的角楼以图书馆的身份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一楼是展览和活动区,每月都会推出新的展览;二楼的阅览区充满北京元素,存放着大量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图书和地方文献资料;全年不断的京腔京韵的文化活动,深受市民喜爱。这座集阅读、展览、讲座等于一体的文化活动空间,紧扣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以构建“图书馆+”融合发展体系为导向,打造了“体验式、参与式、社群式”的全新场景,让阅读融入城市文脉、融入群众生活。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走出文旅融合的新路子,关键是在“融”字上求突破。

在“书香之城”东城,街巷胡同里散落着大大小小近200家图书馆、书店和阅读空间,每一家都饱含着自己的品位和追求,也承载着东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借助独特的文脉资源,东城区图书馆推出了将读者到店选书与名家现场讲座交流、区内历史文化地标游览相融合的创新式阅读推广活动“故宫以东·书香之旅——读者选书活动”。读者可以打卡区域内的文化地标或特色书店,还可以在书店指定类别书目中选择单册定价80元以内图书两本,交给图书馆馆员盖章、贴条码、挂接标签、系统验收……最后凭借“一卡通”借阅此书。

“既选到了心仪的图书,还观看了京味儿十足的微电影,收获很多!”刚刚过去的11月底,“故宫以东·书香之旅——读者选书活动”甲辰年第20站走进集书店、沙龙活动、咖啡课堂于一身的库布里克书店,活动中插播的《传承——金马派风筝》等微电影作品,让老北京的市井气息、邻里间的亲情友情以及传统手艺的传承都得到了生动呈现。

“故宫以东·书香之旅——读者选书活动”以馆、店、社合作模式创造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动全民阅读的新方式,成为读者与图书馆联系与交流的新纽带。“图书馆员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既获取了读者需求,也锻炼了我们的荐书能力、沟通能力;读者既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验,又参与了图书馆提质扩容;对于书店而言,达到了引流的作用,可谓‘一箭三雕’。”东城区图书馆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故宫以东·书香之旅——馆店合作推广阅读”被评选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以多元场景、品牌活动“跨界”“破圈”,让图书馆、书店多了作为文旅目的地的可能性,多元体验处处可见,成为东城区落实全会精神,以特色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以文旅融合打造新消费场景的全新注脚。

新空间“多点开花”

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坚持“优质”,另一方面要坚持“直达”。东城区图书馆设立总分馆体系建设,形成了区馆为总馆,下辖直属分馆、街道分馆、社会化合作分馆、服务点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布局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作为区政府兴办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文献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始建于1956年的东城区图书馆荣誉满满。

“藏”身于胡同之中的东城区图书馆东总布分馆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合作模式,有效弥补了公共图书馆低幼阅读服务的不足,成为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一大亮点;角楼图书馆被读者盛赞为“最北京”的图书馆;与王府井新华书店等4家书店联合开设的分馆,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阅读体验;在全区17个街道分馆,读者不仅可以享受到基本借阅服务,还可借助自助借还设备及RFID安检门,自行完成图书的借阅和归还操作,实现“一次借阅、多地归还”。

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期待从过去“有没有”“多不多”升级为“美不美”“好不好”。加快优化公共文化空间、大力提升文化服务品质,成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时代必答题。

面对公共文化服务新形势,东城区图书馆积极引导辖区内社会力量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探索形成“以区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基础、总分馆服务下沉为依托、文化服务业态创新为驱动、社会力量资源库平台建设为引擎”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东城模式”,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一批“小而美”的公共文化新空间由此应运而生,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跃“细胞”,促进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浸润、养成。

初冬的午后,处理好家务,全职妈妈曹女士便扎进了离家不远的柳荫公园,在园内的檀香书苑翻看书籍,享受着安逸休闲的阅读时光。这是区内首个公园内的公共文化新空间,集多元体验于一体。读者可以在这里静享文化阅读、体验檀香袅袅、灵活高效办公、品尝精致简餐。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东城区已在全区公园、酒店、银行、咖啡馆等社会机构新建成多家公共文化新空间,由东城区图书馆作为中心统一指导,确保服务时间充足、文献资源丰富多样、技术支持到位、活动多姿多彩,并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和服务提升。

“图书馆像一个港湾,每一个人都可以进来求知识、避风雨、歇歇脚。”“东城区图书馆,一个属于大家的图书馆。”在日常运营中,读者们的留言与反馈,令诸多东城区的图书馆人印象深刻,“图书馆如何与每个人建立联系”也成为大家在工作时常思考的问题。

提升服务水平,厚植文化底蕴,让知识触手可及,让阅读无处不在。如今,在东城,无论是特色鲜明的图书馆总分馆,还是开在街头巷尾的公共文化新空间,都打破了传统的阅读限制,将精神养分输送到各个角落,将群众阅读的“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以此为阵地,东城区图书馆展示了“书卷气和烟火气兼而有之”的更多可能性,走出了一条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