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百年商业史的王府井大街,享有金街美誉,因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不断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竞相探访。数据显示,2024年王府井步行街地区共接待客流1.3亿人次,日均客流量35.5万人次,其中“五一”假期日均接待量超40万人次。繁华背后,是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北京市王府井地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步行街班组全年无休,以自创的“网格化保洁作业模式”做好精细化保洁工作,为整洁与美丽的金街默默守护。
王府井大街有多干净?“90后”东城融媒采访团记者崔光铄与团员青年怡如来到这里实地探访,整洁的街面让二人竖起大拇指。可一圈逛下来,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条全长892米的大街上,居然见不到一个垃圾桶。面对每天几万人的客流量,王府井是怎样做到片纸不留的?面对二人的疑问,步行街班组成员何学英亮出了法宝——“一车四分类移动保洁车”。
“果皮箱摆在街面上,清理不及时可能影响整体环境。如果有人往里扔烟头,还容易造成火灾隐患。”何学英介绍道,为做好精细化保洁工作,步行街班组自创“网格化保洁作业模式”,撤掉了原有步行街上所有的果皮箱,对步行街按照面积、污染量和重点商户分布划分为26个区域,并自行设计、改造了“一车四分类移动保洁车”。
别看这辆保洁车个头儿不大,上面东西倒不少。何学英指着车上的不同装置挨个讲解起来——前端是其他垃圾桶,后方是可回收垃圾桶;最上层放的黄色长方形小桶,里面装的是清水,好比一个移动式烟灰缸;下层的小红桶,也装着备用清水,用来洗抹布擦拭雕塑、座椅;车一旁还挂着小扫帚、簸箕,是清扫最常用到的工具……
“这车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垃圾箱。”何学英说。小崔与怡如注意到每辆保洁车上都有一个编号,对应着保洁员的作业网格。在何学英负责的作业网格内,有3处树坑、46个座椅、56个花坛、6处灯杆、4个电箱、2处雨水口和1个指示牌,每一处设施的清扫方式都不同,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清扫?
“工具我们都随身带着呢。”何学英说着拍了拍腰间的小包,亮出了另一件“法宝”——“八大件”,一样样给小崔与怡如展示起来:两块不同颜色的抹布,一块专门用来擦座椅,一块用来擦花坛、雕塑、灯杆等;一把小扁铲,可以铲去路面的口香糖或是小广告的胶渍;一次性手套是擦拭作业的必备工具;一把小喷壶装着稀释好的洗涤灵、洗衣粉等去污药剂;还有一把小镊子,专门用来夹犄角旮旯的烟头。
在何学英的带领下,怡如和她一起扫路面、捡烟头、擦灯杆,亲身体验了“金街”保洁员的日常。“虽然只体验了半天的时间,但已经腰酸背痛,深深体会到保洁员们的不易。”怡如说。
推着保洁车、带上“八大件”、日行两万步,何学英在步行街班组度过了近5个年头,辛苦、忙碌却也充实、自豪:“能用自己的一双手擦亮金街名片,苦点累点也值得!”
干净整洁至可“席地而坐”的街面环境,靠的是保洁员的兢兢业业,也离不开团队间的高效协作。在步行街班组的小型机械班组中,有磨地车、电动高压三轮车、洗地作业车等专业车辆,专门处理网格保洁员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如果灰尘多了,可以用这辆车吸尘、扫地;如果路面有积水了,还可以用这辆车吸水。这些按钮就是控制这些功能的……”保洁员马新正在指导小崔“手脚并用”地试驾一辆洗地作业车。其间有游客上前问路,马静耐心地为其指引着方向和路线。“虽然我们从事的只是保洁工作,但是从着装到言行,都代表着王府井的形象。”马新说。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后,马新深感光荣:“荣誉是大伙儿一丝不苟、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干出来的。辛苦付出获得了肯定,大伙儿的干劲儿更足了!”
环境是城市的脸面,文明是城市的窗口。成立26年来,伴随着日月星辰,王府井步行街班组每天精心为金街梳洗打扮,喜迎八方游客的到来。他们用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绘就了金街“有里有面”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