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看起来与普通的黑色行李箱无异,箱体上红色的“学雷锋美发志愿服务站”字样彰显着其独特的用途,打开之后更会发现“内有乾坤”——各式美发工具一应俱全,整齐地码放在各个隔层上。这是全国最美志愿者、首都道德模范、“梵珀匠人志愿服务队”队长孙凯专门为开展志愿服务设计、定制的工具箱。当“隐藏”在箱体后的四只脚抽出后,工具箱便可以稳稳地“站”在地上,成为孙凯的工作台。

工具箱拉到哪,孙凯的志愿服务就开展在哪。今年7月,孙凯拉上“学雷锋移动式理发站”,带着刚上初中的女儿,从北京出发前往云南,先后走进保山、芒市、瑞丽、畹町,为部队官兵、边防移民管理人员、抗战老兵村村民、困难家庭义务理发。

7月,云南中缅边境,山路蜿蜒,暑气正浓。几天的行程里,孙凯不仅开展了公益理发服务,还为当地捐赠了专业的剪发工具,为官兵等开展培训。这也是孙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毕竟在一个地方只能停留一时,希望留下的工具和手艺,能让这份陪伴更加长久。”

最后一站畹町,是滇缅公路的终点站、远征军首次出境作战的起点,也是抗战反攻胜利的重要标志地——1945年1月,中国军队展开收复祖国西南的最后决战,日军溃败、畹町收复,这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光复的边境口岸。

“战争胜利后,有171名战士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畹町,逐步在当地形成了抗战老兵村。”孙凯介绍道。在畹町边检站,孙凯俯身为多位老兵后代理发:“我没别的本事,只有这门手艺,希望能用这门手艺略表对先辈的敬仰之情。”

在畹町一面刻着171个姓名的抗战老兵名录墙前,他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孙凯。“那一刻,心脏猛地一颤。”孙凯回忆道:“原来在80年前的滇缅公路上,也有一个叫孙凯的老兵,顶着炮火走过丛林。我走的是公益的路,他走的是抗战的路,但我们都是在为这个国家出一份力。”

此去云南,已是孙凯连续第六年开展公益理发服务。从城市社区到高原哨所,从援鄂到援藏,孙凯拉着他的“移动理发站”,走过新疆、西藏、青海,服务过手上长满老茧的援边干部、晒伤脱皮的战士、海拔4000米之上的医生与教师。“走遍祖国的边境线”,是他给自己设下的长远目标。

在东城区特别是东华门街道,孙凯则坚持为部队官兵、环卫工人、重度失能老人及残疾人等提供志愿服务。近年来,他先后荣获中宣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首都道德模范、北京榜样、北京青年榜样等荣誉称号。

“应该服务过1万多个小时、5万多人次了吧。”当被问及6年来个人及带领团队开展志愿服务的成果时,孙凯低下头思索半晌,最终只给出了一个粗略的答案。由此,他也谈及了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起初会给自己设立一些数量上的目标,通过不断努力实现后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也会再产生新的目标和动力。现在更加看重的是过程,坚持下去最重要。”

沉淀下来、坚持下去,通过志愿服务获得的成长、历练,也在反哺着孙凯的职业生涯:“在快节奏的职场之中能沉下心来钻研技术,与他人沟通时也更有耐心、同理心。”在专业技能领域,近年来,孙凯先后斩获了第五届全国美发美容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等奖项。

“每个行业都有工匠,我希望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一名工匠。”对于工匠精神,孙凯有着自己的理解——既要有精益求精的技术,也要有温暖人心的情怀。未来,他将继续以“德技双修”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用专业、热情与爱心,扛起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