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社工到人民调解员,14年来,她一头扎进社区,扎进家长里短之中,总结践行“四步调解工作法”,270余件社区纠纷和邻里矛盾被她一一化解。她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她,就是大兴区观音寺街道美澜湾西区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唐媛。
四步调解工作法,将专业融入社区调解
2011年,赶上北京市大力培养和选拔大学生进社区,政府在政策上给了很多的支持,这个职业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和未来,通过考核选拔,唐媛成为大兴区观音寺街道的一名大学生社工。社区考虑到唐媛的法学专业背景,期望她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于是,唐媛正式走上了人民调解的道路。
在调解日常中,让唐媛犯难的事可真不少。2022年7月的一天,一位大姐向唐媛反映:自家对门时常散发出臭气并招来蚊蝇,让邻居们苦不堪言,作为楼门长,万不得已才来寻求帮助……从求助人的语气中,唐媛听到更多的不是恼火,而是无奈与纠结,她跟随求助人来到对门了解实情。推开房门,唐媛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桌上杂乱堆放的药物、厨房吃剩的饭菜、卧室里的便盆和洒在地上的尿液,窗台和外墙上扔着的粪便……刺鼻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一位老人痴痴地望着她。
这是一位90岁的失智老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在唐媛与她交谈的过程中,老人就像见到亲人一般,用含混不清的方言诉说起了她的故事。尽管唐媛只能听懂只言片语,但从老人粗糙的双手和渴望的眼神中,深刻地感受到了老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她想:这次,不仅要把邻里矛盾调解好,更要帮助这位失智老人走出生活困境。
唐媛第一时间与老人的儿子进行了联系,在了解他整体家庭情况的同时,向他进行了赡养方面的普法教育。经过深入沟通,唐媛了解到,单凭老人的儿子照料能力有限,她又劝说老人的孙子共同承担起照料责任。与此同时,她及时协调物业,定期对楼道墙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清理,喷洒防虫喷剂……楼道环境改善了,但老人的孤寂仍在。
考虑到求助大姐与失智老人是多年的邻居,唐媛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姐成为老人的“关护人”,平时能多陪老人聊聊天,说说话。唐媛将情况向调委会和社区做了汇报,也经常回访和探望。后来老人只要看到唐媛,就像见到亲人一般,紧紧攥着她的手,有说不完的话。
社区另一位老人,没有退休金,老伴儿去世后,也没有了其他生活来源,两个女儿也都没有主动履行赡养义务。老人向调委会发起了求助。唐媛审慎分析,不仅要解决老人赡养问题,更希望让这份亲情回归正轨。她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依法调解和动情感化,和当事人多次沟通,达成调解协议:两个女儿每月向老人支付生活费和定期探望。
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装修扰民、物业服务争论……在过去的14年里,唐媛始终坚守着法律人的初心,将司法为民的使命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她说:“我们要用心去了解当事人的需求和感受,用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人民调解员不光是止诉息争的调停人,更是传递人间温情的使者,是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4年来,她实践总结出了“查案情、善倾听、稳情绪、促协商”四步调解工作法,社区邻里纠纷被她一一化解。她也因此赢得当事人的点赞和好评,2023年10月,荣膺司法部授予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通过一次次调解,收获一份份真情,唐媛甘愿继续“沉迷”家长里短 巧解“千千”结,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社区和谐共建中,书写街道和社区的和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