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大兴区启动“六合庄林场地被植物志及青少年科学小组”首场活动,共吸引90余名青少年踊跃参与。

  5月24日,大兴区六合庄林场携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等权威机构,联合四所中小学,正式启动“六合庄林场地被植物志及青少年科学小组”首场活动,共吸引90余名青少年踊跃参与。

  多维融合 构建自然教育新范式

  这次活动将义务植树当作实践载体,以自然教育作为知识纽带,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以及社会力量,构建起了“学习+科研+实践”一体化的生态教育模式。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的三位博士组成团队,精心设计了植物生态调查、昆虫行为研究、森林艺术创作三个实践模块。青少年们通过参与植绿护绿活动,亲身感受生命的力量;在系统的科研实践中,逐步解开生态的奥秘,实现了生态教育与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

  实践赋能 培育未来科学新苗

  在活动中,不同小组的青少年各有分工、各展所长。

  植物调查组的同学们化身为微观世界的“探索者”,在制作植物标本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触摸生命的脉络。

  昆虫研究组聚焦传粉昆虫,通过研究它们的行为,探寻生态系统中精妙的平衡关系。

  森林艺术组的同学们则拿起画笔,将四季的变换定格在画布上,把科学观察升华为艺术表达。

  全年四次贯穿三季的深度规划,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在团队协作中培育独立探索精神,帮助青少年挣脱电子设备的桎梏,重燃对自然本真的热爱。

  生态示范 擘画绿色教育新蓝图

  此次活动作为大兴区“义务植树+自然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通过搭建多方协同的实践平台,不仅实现了义务植树活动的教育功能转化,更探索出“场景化学习-沉浸式体验-持续性参与”的青少年生态教育新模式,为区域自然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