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
清源街道各社区变成了一座座没有围墙的学校
处处都是孩子们的欢笑与探索的身影
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团工委、关工委
携手各社区
为青少年打造了一个充满创意与温情的假期
现在让我们展开这幅夏日长卷
一同回顾那些被知识与欢笑定格的闪光瞬间
传统文化“活”起来
这个夏天,国学与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老故事,它们悄然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化作可触摸、可创造、可感知的奇妙体验——
街道关工委与国学文化研究会联袂推出的公益国学夏令营中,小学员们一袭汉衣,朗声吟诵经典,于笔墨纸砚间落下一个个端正的汉字,传统礼仪与文学之美在他们心中静静生根。
街道团工委则携手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滨河西里北区社区青年汇与康馨园社区青年汇,为青少年带来一系列非遗手作活动——漆扇绘彩、竹编巧艺、书签题字、中草药香氛画,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领略匠人精神,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
丽园南区社区与枣园北里社区则将活字排版、水墨丹青、皮影制作带进孩子的世界。一张张宣纸上,童真与古意交融;一次次拓印间,历史与当代对话。
康馨园社区的非遗面塑课上,小小面团在指尖一捏一捻,转眼变成圆滚滚的熊猫、蹦跳的小兔。传统手艺,正于这新一代的掌心,焕发出稚拙却明亮的光彩。
科学实践“玩”出彩
谁说知识只能在教室学?这个夏天,清源街道带孩子们把课堂搬进了阳光、风力与机械的世界。滨河西里北区社区的AI机器人启蒙和中国火箭飞天梦科普,点燃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想象;187号院社区的太阳能小车DIY现场,孩子们叮叮当当组装零件,看到小车跑起来的那一刻,欢呼声响成一片;康馨园与滨河东里社区则带孩子们制作风力指向标、亲手埋下种子,在触摸与尝试中,感受自然与生命的真实韵律。
社区主人“练”担当
孩子们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社区治理的“小主人”。在丽园与枣园东里社区,他们化身“环保小卫士”,主动发放宣传手册、值守垃圾桶站,在实践中学好垃圾分类这门“公共必修课”;雨后清晨,187号院社区的小志愿者仔细检查雨篦子、认真摆放警示锥桶,以细心守护邻里的出行安全;滨河东里与滨河西里北区社区的孩子们则成为“环保小侦探”,手执垃圾夹穿梭于绿茵之间,搜寻被遗忘的角落,践行“社区清洁、责任在我”的共治理念。 尤为温暖的是,枣园社区发起“牵手山那边的小孩”公益活动,孩子们将废旧纸箱变废为宝,制作成一个个装满心意的盲盒礼物,为甘肃武山的留守儿童送去别样的开学祝福。这些丰富而细致的社区服务体验,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公益与责任的种子,更生动诠释了“青少年与社区共成长”的治理新风貌。
运动竞技“嗨”翻天
阳光与汗水,永远是夏天最好的搭档。兴康家园社区的趣味运动会上,爷爷带着孙儿丢沙包,爸爸教女儿投壶,老少同乐、笑声不断;枣园东里社区的武术班里,“嘿哈”之声响彻天空,哪怕马步仍有些摇晃,眼中的坚定却一如真正的武者;枣园北里社区举办的“开学集结号”跳绳比赛现场,彩绳飞舞、计数声、助威声此起彼伏——输赢早已不再重要,合作与坚持才是这个夏天最好的奖励。
爱心相伴“暖”一夏
爱,是贯穿整个夏日的温柔主线,而孩子们,正是这善意最纯真的传递者。在滨河北里社区,母女俩头碰头拼装八音盒,当清脆乐声轻轻响起,她们相视一笑,温暖胜过三伏阳光;兴华园社区的手绘帐篷节中,孩子们与父母一同执笔,把一顶顶白帐篷变成属于盛夏的彩色梦境,绘出家的温度与想象。 这些细微而真诚的行动,让孩子们在付出中理解了爱的重量。这个夏天,他们不只是被爱包围,更成为了善意的使者,把温暖,一次次传了出去。
这个夏天
我们共同见证孩子们专注画画时睫毛上的光影
第一次让太阳能小车跑起来时兴奋的尖叫
悄悄把礼物放进盲盒时那份温柔的心意 每一个角落
都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和成长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