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通过数字赋能、志愿引领、文化滋养三维发力,创新老龄服务模式,让银龄群体在社区里找到新角色,收获新乐趣。

如何让老年人的生活

既有“乐子”又有“价值”?

大兴区通过数字赋能

志愿引领、文化滋养三维发力

创新老龄服务模式

让银龄群体在社区里找到新角色

收获新乐趣

切实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感

数字赋能 指尖上尽享便利

“以前总让孩子帮忙挂号,现在学会了自己操作,还能教别人!”在清源街道的社区教室里,67岁的退休教师王阿姨一边熟练地用手机预约医院挂号,一边笑着分享学习成果。

这一变化得益于大兴区人力社保局推出的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针对老年人“用机难”问题,区人力社保局在11个镇街开展17场智能手机培训,采用“小班教学+一对一辅导”模式,帮助老年人掌握生活缴费、地图导航等8项数字技能。截至目前,该计划已帮助1200余名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掌握智能技术。

刚学会视频通话的李奶奶,第一时间拨通了外地孙子的电话。“志愿者特别耐心,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之后,感觉生活方便了很多。”李奶奶的话也道出了很多老年人的心声。

志愿引领 老有所为当“主角”

在林校路街道的社区街心公园,银龄志愿者刘大爷经常在此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他说:“退休后闲着也是闲着,现在当上文明劝导员,每天走一万步,既服务了大家又锻炼了身体。”他身上穿的“风华正兴”蓝马甲在公园里格外显眼。

如今,像刘大爷这样的银龄志愿者,大兴区已有800余人,大兴区通过构建区、镇街、村社三级志愿服务网络,设立文明劝导、邻里调解等10类岗位,让老年人根据兴趣和能力“按需上岗”。截至目前,银龄志愿者已累计服务超1000人次,他们正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银色力量”,也用实际行动诠释“老有所为”的价值。

文化滋养 学堂助力生活添彩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学习书法、摄影,还能参加传统文化手工、去乡村采摘,日子过得比退休前还充实。”说起“银龄学堂”,参加活动的张爷爷赞不绝口。

为满足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兴区人力社保局打造“京颐”品牌,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周”系列活动。“银龄学堂”作为核心载体,开设书法、摄影等兴趣课程,同时组织传统文化手工制作、乡村振兴采摘体验、家风家教事迹展等沉浸式活动。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90余场,覆盖5300余人,让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未来,我们会继续拓展‘银龄学堂’课程体系,探索更多老龄服务新路径。”大兴区人力社保局工作人员表示,将继续拓展“银龄学堂”课程体系,将持续发力,让老年人不仅能老有所乐,更能老有所为,真正实现“银龄不老,活力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