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清理垃圾积水,消除蚊蝇孳生环境”“两瓶矿泉水瓶的容量放一片消毒片,溶解后放在喷壶里喷洒”“消毒剂和杀虫剂不要混用”……这是房山区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科的工作人员在发生强降雨灾害后,每天所到消杀之处对群众的叮嘱。
在闷热潮湿环境中,灾区成堆的垃圾、淹死的家畜、滞留的淤泥和积水、被污染的水井,还有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密度的改变,对百姓的健康都造成了很大威胁,极易引发多种肠道、呼吸道和病媒生物媒介传染病等。房山区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科人员联合国家级和市级专家,在灾后第一时间制定出台《房山区水灾后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指南》,并公布在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平台,阅读量快速飙升到7万多,全区各单位纷纷转发,很多群众点赞好评。
为保证消毒工作能够科学、及时有效开展,区疾控中心先后4次开展区级消毒防疫工作培训,并到各乡镇进行现场指导演示,要求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进行全面消杀,确保重点区域全覆盖,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与此同时,他们还肩负着蚊、蝇、鼠等病媒生物防治的责任。要防制,先监测。他们奔赴在14个乡镇的52个村,准确了解灾后蚊、蝇、鼠类等生物密度。地处深山区的蒲洼乡道路抢修恢复仅1小时,他们就进山开展监测工作,往返花费7个小时,披星戴月回到单位后继续梳理监测资料。他们时而走街串巷寻找水缸、花盆、旧轮胎等容易产生积水的容器,拿出手电和应急灯,对蚊的幼虫进行细致观察和计数,还要在傍晚时挂上“二氧化碳诱蚊灯”;时而寻找垃圾堆,观察苍蝇密度;时而徒步穿越在草丛、密林等地,放置鼠夹……虽然辛苦,但是他们无人抱怨。
53岁的刘朝晖是消毒科里唯一一名女同志,工作近30年的时间,对业务工作非常熟悉精通,被询问累不累时,她总说“没什么,习惯了,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每次到村民家中,她就会引导村民看向自家的花盆、水桶等处,告诉他们“积水得及时清理,否则很容易孳生蚊虫传播疾病。”细致的她都会帮助村民把积水倒掉。
灾后7天时间里,他们使用“路径法”徒步行走26.7公里,监测183处积水;“人诱停法”共监测76人次,监测垃圾、公厕等蝇类易孳生环境567平方米,鼠类共监测27.1公里路径,拿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圆满完成房山区14个受灾乡镇病媒密度初次调查。紧接着对病媒生物密度进行消杀后的监测。具有代表性的30个监测样点村庄监测数据,为后期病媒生物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