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文脉传承 文明同行我们始终在行动”首届非遗展示周期间,房山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同步组织开展多场非遗体验活动,让非遗文化由静态模式转变为活态传承。

大安山乡西苑村山梆子戏剧团的老艺人们的传统节目《算粮》在文化周末大舞台精彩上演。

活动现场,演员们身着华美,脸饰精致妆容,头戴精美装饰,用精彩的唱腔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唱腔时而高亢、激越,时而慷慨、婉转,让现场观众沉醉其中。

演出结束,许多观众迟迟没有离去,仍在回味着演出的“余音”,意犹未尽的戏迷表示:“山梆子戏不仅是我们房山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枝独秀,既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精神”。家门口的非遗大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浸润心灵的传统艺术盛宴,更以鲜活的演绎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走进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房山区图书馆七楼启航剧场,“月圆京城 情系中华”古风团扇亲子制作活动现场,15组家庭30名读者正沉浸式体验在非遗魅力之中。

活动在《千里共婵娟》的歌声中拉开序幕。志愿老师还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朗诵了《望月怀远》、《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三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诗词,大家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深深感受中秋的温馨与美好。

在田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和家长们默契配合,按照“先构思”、“再黏贴”、“后微调”的顺序,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精心制作,一把把独具匠心的团扇陆续完成,风格迥异的作品凝聚着亲子智慧与情感。

巧手做团扇,乐享中秋情。活动以古风团扇为媒,将非遗技艺的“大美”转化为亲子可触的“小艺”,让传统文化在亲身体验中焕发新生。“这样的活动既能让孩子学知识,又能锻炼他们的审美和动手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位经常参加体验活动的家长深有感触地说。

再次走进迎风六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多彩非遗进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如期举行,非遗蝴蝶鱼灯制作更是吸引了不少“非遗迷”们前来参加。

非遗鱼灯作为千年文化瑰宝,起源于明朝初期。“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中秋点亮鱼灯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幸福生活的祈愿。活动伊始,大家很快就被非遗老师的“鱼灯文化”所“俘虏”。

制作环节,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叔叔阿姨们取下鱼灯模块、拼接鱼头、安装鱼身和鱼鳍……

张阿姨高兴地说:“平时很少接触非遗手工,今天制作鱼灯,不仅学到了新技能,更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接下来,房山区还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继续组织开展多场非遗体验活动,让更多的群众认识非遗、走进非遗、传承非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