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淀区将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多途径扩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增加中小学学位5560个。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增加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1000个。

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这个寒假,6岁的李琛琛小朋友除了日常活动,每天都会认真预习一会儿下学期的功课。他是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一年级的学生,2022年9月刚入学。他的学校是海淀区在北部建设的25个教育配套项目之一,这25个教育配套项目提供了8600多个中小学学位和6300多个学前教育学位,这些学位大大改善了海淀北部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使更多的孩子能享受高水平的基础教育。

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海淀区教育事业进一步优质均衡发展。全区持续优化学位供给,新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1350个、中小学学位10040个。推进“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7所学校“民转公”。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翠湖小学等9所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模式,上庄中心小学等3所学校纳入十一教育联盟。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课后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参加师生比例分别达99%、98%。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入学方式以多校划片为主。继续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和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工程,高质量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统筹协调完善治理体系

海淀区是全市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区。在4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77所中小学、225所幼儿园(一校多址、一园多址,校址总数达577个)散布其中,让这片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土地饱含丰厚的教育底蕴。

为完善海淀教育治理体系,海淀区于2015年启动学区制改革,按照地理位置,将区域内所有基础教育学校、幼儿园等划分为17个学区,对应到所有街镇。

在2016年1月召开的海淀区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上,海淀区17个学区管理中心正式成立。17个学区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功能,推进学区内资源共享和学区间互助合作,在构建科学化、高效益、具有海淀特色的学区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学区制改革的成功推进,让各学区真正成为海淀教育两委的助手、学校的帮手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手,成为海淀教育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让海淀义务教育多元、个性、高位、均衡发展,海淀教育在学区制改革的基础上,又大力推动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海淀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是海淀集团化办学中具有鲜明特征的教育集团,自2019年5月成立至今,海淀进校教育集团逐步形成了1所教研机构加5所中学、3所小学的办学格局。作为全国首个教研部门引领中小学集群发展的新样态,海淀进校积极发挥总校的专业优势,实施“学校发展”“教学提质”“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培养”五个一体化发展战略,引领成员校特色内涵发展。

集团化办学在解决区域内学生就近“入好学”、学校间优秀办学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共享等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解题”思路和地方智慧。集团化发展不仅增强了学校的归属感,同时提高了区域教育的凝聚力和教育质量。

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

当前,海淀区正在教育布局和结构上实施分区域发展策略,积极推动形成“东西两翼齐飞、南部内涵提质、北部跨越发展、中部示范引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今年,海淀区将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多途径扩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增加中小学学位5560个。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增加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1000个。坚持“五育”并举,持续深化“双减”工作,全力推动校内提质增效、校外规范管理。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有序推进“双新”示范区建设和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学校创建评估。提高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全面开展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建设教育两委、学区、学校三级治理体系,深入打造海淀教育集团品牌,推动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进一步满足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对教育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充分、更优质、更均衡的教育的期盼。”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