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旧了想换新,床垫坏了想更换,然而换掉的家具如何处理却成了难题。“这次搬新家重新换了一个舒服的床垫,旧床垫不值钱没人来收,放在家里十分占地方,可又不能随便乱扔,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它。”居民薛女士困扰地说。
其实,床垫这类垃圾属于大件垃圾,大件垃圾具有体积大、质量大、占用空间大的特点,并且存在收集转运不便、附加值低、可回收利用率低、运输成本高等问题,让大件垃圾回收处理起来困难重重。海淀区加快建设大件低值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解决居民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三大品类收集转运难题。
据了解,海淀区中转站建设工作是从2018年4月开始,截至目前,中转站数量已从2019年底的15处增至29处,新增万寿路、花园路、东升、甘家口等14处中转站,实现全区29个街镇全覆盖,覆盖率达100%。
从居民家中或社区大件垃圾临时存放点到街道大件垃圾中转站进行暂存,再到海淀区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中心进行终端处理,大件垃圾完成了它的资源化回收闭环之旅。“目前中转每天平均可回收大件垃圾约452件,低值可回收物约23吨,有害垃圾约17.9公斤。”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中转站实现了垃圾分类“收、运”的有效衔接,一方面,减轻了社区处理大件垃圾的压力,避免了堆物堆料现象的出现,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改善了社区环境;另一方面,居民主动参与大件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了对大件低值垃圾处理的认识。
下一步,区城市管理委(交通委)一方面充分发挥大件低值回收体系的兜底保障作用,强化回收体系与社区物业的协作,提高收运衔接的流畅度;另一方面发挥体系的延伸搭载能力,针对居民端的小件低值可回收物,与“一袋式”上门清运服务公司合作,利用中转站点位布局优势,为“一袋式”回收提供中转暂存空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我们将根据各街道的实际需求酌情增建新的点站。对于已经完成建设的站点,将着重提升运行质量。”区城市管理委(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