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观景致与蓄水功能为一体的明湖、下沉式的雨水花园……作为用水单位,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用一个又一个节水实例,将节水与育人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和本领,为水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从顶层设计的出台,到一系列节水节能管理办法和制度的制定,北京交通大学成为了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实践范本,履行着标杆责任。北京交通大学在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在校师生3万余人。面对人数多、用水量大的实际情况,学校多次开展实地调研,并成立北京交通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能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和指导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从顶层设计层面部署、协调、监督、检查具体工作,先后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明确提出创建节水型高校及实施合同节水的目标任务。
在技术改造方面,学校秉持堵漏加节流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改造措施,包括供水管网测漏、中水处理、雨水回用等。一方面尽量减少管网泄露,另一方面采用新型用水设备。明湖位于学校中心,湖水全部来自雨水和中水。教学区和家属西区的汇水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汇入明湖之前,雨水会经过过滤处理。不下雨时,中水处理站处理后的中水通过管道由泵注入湖中。
此外,节水龙头、节水喷头、节水便池等也是成功的节水案例,有效控制了终端流量。对于中水利用,学校因地制宜,在浴室附近建设中水处理站,在学生公寓建设微中水设施,将学生洗浴废水处理后用于冲厕所。各类措施的实施,使交大每年节水量达到用水总量的10%以上。
学校还应用新技术,建设了三套“天眼查漏”系统:在学校的能源监管平台上,全校各级水表读数实时可见,通过水平衡计算,可判断是否有管道漏水情况;建设地下三维管线系统,将地下看不见的管线清晰呈现,一旦哪段管网漏水,能够快速找到相应控制阀门,并清楚管网周围状况,避免维修时损坏其他管道;建设智能探漏系统,在上水管网上安装252个传感器,通过感知管道的异常振动情况,及时准确发现漏点。
为推动“教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学校后勤集团成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土建学院师生研发建设的雨水花园、中水处理系统、公共建筑智慧节水系统等项目在学校落地示范,不仅提升了学校节水工作水平,也为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了实践实习的机会。
学校还从新生入学及日常教学中开展节水教育,例如设置与节水相关的课程,开展诸多与水相关的专项科研项目。提起学校的雨水花园,有学生称其为校内的网红打卡地,每当月季花缤纷绽放时,都会吸引众多同学。据了解,雨水花园结合学校环境学院一位老师的科研项目,建成了雨水花园屋,通过收集屋顶雨水,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学校三次荣获“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先进单位”称号,连续16年被评为“北京市节约用水先进单位”。由于在节水方面成绩突出,北京市教委将北京高校节水监测站设在了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能源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海东介绍,学校在节水方面一直有着优良传统,通过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节水工作,以创新持续打造“北交大节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