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生活垃圾‘两桶一袋’,便民服务进社区”为主题的海淀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宣传活动在上地街道紫成嘉园社区举办。活动现场,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投放的智能回收箱正式启动,标志着海淀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迈入智慧化新阶段。

活动当天,上地街道紫成嘉园社区小广场人头攒动,新增设的智能回收箱前早早排起了长队,居民们满怀好奇地前来“尝鲜”。“玻璃瓶能投吗?”“孙子的旧玩具能不能回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智能回收箱充满了期待。

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副经理渠永生介绍,智能回收箱采用24小时无人值守模式,操作十分便捷。居民只需在“开源爱分类智能回收箱”小程序注册,就能扫描箱体右侧电子屏的二维码进行物品投放。而且,居民扫码开箱后,可将织物、塑料、金属等八大类可回收物“一袋投递”。与传统回收方式不同,智能回收箱不仅随时可投,还能应收尽收,像衣物、牛奶盒这类传统回收不收的物品,它也照单全收,并支付相应环保金。

“以前要等收废品的来,现在下楼散个步或者丢垃圾的时候就能处理了,真是太方便了。”活动现场,居民王阿姨带着积攒半月的快递纸箱完成了首单投递。

在现场,蓝白相间的智能回收箱箱体上,清晰标注了可回收物的品类以及禁投物品。区物资回收公司还安排工作人员在24小时之内将回收箱内的物品进行检收,筛选出禁投物品,并通过小程序提示错误投放的居民。“筛选后没有问题的话,环保金在24小时之内就会到账。”渠永生介绍,这种方式能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巩固源头分类习惯,提升垃圾减量效果。“设备内置的智能传感系统可实时监测回收情况,为正常运行及进一步优化箱体布点提供决策支持。在上地街道试点运行完成后,我们将根据效果在全区陆续推广。”

“紫成嘉园社区在2020年荣获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称号,这次智能回收箱率先在我们社区设置,不仅是对既有成果的巩固,更是对源头减量难题的破题,对于调动我们居民的主动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以及环境的美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助推作用。”紫成嘉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孟凡杰表示。

从“定时定点”到“随时随心”,从“精细分类”到“智能统收”,作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主体企业,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的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垃圾分类回收从“人工驱动”向“科技驱动”“智慧驱动”转型,更让“无废城市”的愿景在千家万户的参与中照进现实,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