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陆离的光影里,迸发出向阳而生的生命热忱;碧空如洗,鲜花盛开,小黑猫在花丛中惬意地躺卧;“每当妈妈抱着我的时候,我的心中长满了小花”……5月18日是全国助残日,海淀区50余所学校的“来自星星的孩子”用100幅优秀作品表达他们心中的光。
当天,海淀区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暨第十一届“星星向融·童心筑梦”孤独症儿童艺术画展,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通过展示特需学生的成长成果,推动形成多元融合、协同育人的社会支持体系。残联、民政、教育、科协、文旅等相关部门、组织及京津冀特教联盟单位代表,区内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代表,艺术界爱心人士等共计200余人参加活动。
当好特殊教育改革“排头兵”
一株象征着生命力的树苗破土而出,渐次舒展枝叶,各方共同托起特需儿童的成长天空,守护每一名特需儿童,让他们都能在这片包容、有爱的土壤中绽放独特光芒。启动仪式上,唯美的画面直抵人心,引发共鸣。
北京市健翔学校萤火虫合唱团、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舞蹈冠军刘沐琪同学、“音声合美”合唱团分别带来精彩节目,用歌声与舞步诠释融合的温度与力量,深深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
海淀区特教中心主任王红霞介绍说,海淀区始终将特需学生及家长的需求放在心上,不断完善个别化支持体系,努力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支持与帮助,持续构建和发展融合教育体系,成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
本届画展突出“艺术+人文+科技”特色,系统呈现了海淀区在融合教育领域十年探索与深耕的收获。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王响平表示,海淀区是国家特殊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在融合教育领域的探索成效显著,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此次活动的举办,正是将孤独症儿童艺术教育、社会资源与区域特色深度结合的具象体现与创新实践。
“看见每一个孩子”
一笔一世界,一画一乾坤。艺术是特需儿童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桥梁。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截至2025年,海淀区已连续开展十一届孤独症儿童书画作品展,累计征集特需学生艺术作品1500余幅。画展线下走进了多个街道、企业及高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今年的画展聚焦自然、梦想、家园、科技等元素,展出来自全区50余所学校特需学生的100幅优秀作品。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明艳的色彩传递了“看见每一个孩子”的育人温度。这些画作中,有自然风景,有小猫,有亲情等。一位孩子说,“每当妈妈抱着我的时候,我的心中长满了小花,非常开心”,感人至深。
人工智能正加速推进教育生态的重塑。为探索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北京市健翔学校师生与科技企业共同打造了沉浸式融合生态互动空间,来自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近百名学生,一同在互动空间体验非遗陶艺、彩陶珠艺、创意发卡、落叶精灵、AI智能雕刻、XR画展、AI体育互动等,在传统文化与创意艺术的奇妙世界尽情徜徉。
接下来一周,“星星向融·童心筑梦”孤独症儿童艺术画展将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持续展出,学生们的文创作品也在“海淀有礼”文创店呈现,诚邀市民打卡,见证艺术赋能教育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