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山镇紧扣“高大尚”发展路径,锚定“世界休闲谷 桃源大华山”发展定位,全力深入推进“六个华山”建设,着力谱好文化、生态、科技、产业、人才“五部曲”,奋力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最强音”。
定好乡村振兴“文化调”
围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施文化惠民、新时代文明实践、非遗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达人培育“四大工程”,重点打造创城、文化、青年等8支志愿服务队伍、2000余名志愿者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次;“百姓周末大舞台文艺惠演”20个村全覆盖,农民KTV、诵读、广场舞大赛等特色品牌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谱好乡村振兴“生态曲”
推动农村环境面貌整体提升,通过“加减乘除”工作法,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整修及更换破损围挡5处4220米、复耕撂荒地1200亩、清理点位4751个、垃圾1300余吨、栽植观赏桃花、海棠、月季等花卉4000余株,新增花海面积2万余平方米、大桃造型路灯150盏,推动美丽资源“串珠成链”。第一季度人居环境市级考核成绩全区第二,大华山村、胜利村、挂甲峪村3个村荣获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称号。
弹好乡村振兴“科技音”
有效整合科研资源,通过“博士”农场与科技小院“双策联动”,走“科研专家+特色产业村”的“村校协力”路径。已完成东辛撞村、西牛峪村两处冷库改造为“植物工厂”,目前3处工厂总面积约500平米。
唱好乡村振兴“产业歌”
实施大桃产业培育六大工程,通过“一网四进”分级分类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挖掘大桃等产业附加值,建设3个“产业高附加值衍生品展示示范基地”,加快进行桃木工艺品、桃罐头等衍生品的开发;打造林菌等林下基地20个,延长产业链,工作成果被国家级、市级媒体作为富民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
演好乡村振兴“人才戏”
实施“校镇共建 院村结对”暨“5·20”行动与“双20”项目,通过“村企1+1、1+N”结对帮扶,最大化吸引专业组织、优秀人才回流支持乡村建设,多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共赢。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对接,落地14个“博士”农场、5个科技小院,革新技术26个,开展项目3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