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的深山里,一座传统村落村——西牛峪村静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之中。这里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山路,蜿蜒向上,通向一棵古流苏树。这棵古流苏树如今已繁花盛开,静默矗立在此500余年,它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瑰宝,更是大华山镇红色历史与乡村振兴的见证者。

清晨,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尽。沿着被落花覆盖的湿滑小路向上攀登,两旁的野草挂着露珠,打湿了行人的裤脚。西牛峪村党支部书记王小金走在前面,不时提醒着:“小心脚下,这段路不好走。”他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惊起几只不知名的山鸟。

“快到了。”王小金指着前方说。转过一道山梁,那棵传说中的古流苏树突然出现在眼前。它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粗壮高大,树干上还留着岁月的痕迹——几道深浅不一的疤痕。“这是早些年留下的,”王小金解释道,“这种树本就长得慢,再加上曾经被砍过,所以看起来并不起眼。”

但就是这棵不起眼的树,却是北京市仅存的三棵古流苏树之一,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每到春日,它会开出满树白花,远远望去,就像山顶上落了一层雪。附近的村民过去常采摘它的花和嫩叶泡茶,因此也叫它“茶叶树”,这座山也因此得名“茶叶山”。

站在树下,山风穿谷而过,带来一阵沙沙的响声。王小金指着上方的一块山岩说:“当年抗日游击队就是在这里和敌人对峙的。”他的声音不自觉地低了下来,“牺牲了三十多位战士。”树影婆娑间,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枪声。

西牛峪村三面环山,只有东南一条路可以进入村子。在抗日战争初期,这里曾经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交通咽喉要塞。大华山一带民团编入到抗日游击队之中,协助维持治安,开展游击活动,为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贡献了力量。如今,每年春天流苏树开花时,那满树的白花好像在深切悼念那些为抗日献身的烈士,也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为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而奋斗。

西牛峪村四季景致不同,春季花香阵阵,夏季虫鸟争鸣,秋季果香四溢,冬季白雪皑皑。近年来,村里依托地下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的地理优势,引入了玉露香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又通过博士农场特色梨产业提质增效项目,对玉露香梨果品种植、栽培、管护进行全面提升。大华山镇西牛峪村创建“玘臻”玉露香梨品牌,一上市就好评如潮,2018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2021年北京花果蜜乐享季荣获特等奖。

也因为这片梨树,每逢四月,大片白色的梨花满山绽放,到秋天又是一片金黄,使村中景致格外引人入胜,成为适宜作为四季旅游休闲目的地的生态涵养村庄,由此开始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打造出许多高端民宿院落。

这里有北京十佳乡村民宿——无何有·梨花小院,融合现代、禅意七大主题,柴扉轻掩,隔断尘世喧嚷,青山环抱,山泉煮茶,写生者支起画架,墨色洇染处,梨花与云絮难分虚实,山居纯粹在此刻抵达极致。

这里有享有“北京风光最幽处”的怡神田园,依山而建、林木葱郁、水系交错,错落有致的中式园林建筑,白墙黛瓦,飞檐斗拱,四面翠屏环抱,一溪清流穿园而过,中式皇家园林的飞檐翘角与山野田园的朴拙在此浑然天成。

回望茶叶山,那棵古流苏树已经隐没在群山之中。五百年来,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从抗日烽火到乡村振兴,从人迹罕至到游客纷至。而今,它依然静静地站在山间,年复一年地开花、落叶,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记忆,见证着西牛峪村在日新月异中走出了新的农村经济之路,变身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空间生态资源共享的乡村旅游村。

夕阳西下,最后一缕阳光掠过茶叶山顶峰。明天,当太阳再次升起时,这棵古老的流苏树将继续它的守望,而山下的西牛峪村,也将在保护与发展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