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小院”正成为高校服务乡村的重要载体。该模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首创,以“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为宗旨,推动师生扎根乡土,零距离服务“三农”发展。因其显著的实践成效,这一创新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借鉴和推广,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为中国地球科学领域的领军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动融入科技小院建设大局。2024年11月,学校与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签约,以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张绪教教授为首席专家,组建师生团队,共建“地学旅游科技小院”。小院以“地质为基、文化为魂、兴业为要、育人为本”为理念,围绕地质遗迹调查、研学路线开发、地质文化乡申报、地质灾害防治等核心任务精准发力,成效显著,成功探索出地质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深挖地学资源,夯实文旅根基
黄松峪乡坐落于燕山南麓,山峦叠嶂,地层出露完整,坐拥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三块“国字号”招牌,是一座天然的地学博物馆。自2024年7月起,科技小院团队长期扎根于此,在近150天里踏勘全乡64.4平方公里,系统调查评价了42处地质与人文遗迹。通过研究地质遗迹的形成与演化,团队构建了“地质—人文—生态”深度融合的文化内涵体系,为地学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团队充分发挥专业所长,设计建设了旅游宣传墙、科普解说牌、地学科普长廊等系统,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地学旅游场景。团队重点规划了5条“地质+”主题研学路线,并配套编写研学手册,整合了京东大溶洞、湖洞水、天云山、千佛崖及黄松峪国家矿山公园五大景区资源。其中,“穿越千年金矿”沉浸式研学课程尤为亮眼,它依托唐代千年采金历史与保存完好的矿坑,引导学生触摸矿脉、追溯历史,实现“从岩石到金属,从历史到科技”的认知跨越,成为黄松峪地学研学的一张亮丽名片。
科技防灾减灾,筑牢安全屏障
针对黄松峪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现实,团队系统开展了泥石流发育机制与防治研究。通过遥感解译与实地勘测,团队查明了全乡12条泥石流沟的“物源—水源—地形”特征,揭示了强降雨下松散堆积体失稳成灾的机理,并提出在重点区域实施“梯田加固+植被恢复+导流渠建设”的综合治理方案。此外,团队编制《黄松峪乡地质灾害防灾手册》,组织多场应急演练与科普宣讲,切实增强村民识灾、避灾能力,以科技力量为乡村安全筑起坚实防线。
实践育人树典范,文化赋能促振兴
团队曾将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村打造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四星级地质文化村。依托这一经验,团队积极推进“黄松峪地质文化乡”的申报工作,旨在将地质文化与乡镇建设深度融合,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乡镇品质。
科技小院的建设成效显著。黄松峪乡旅游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双增,并成功获批北京市第三批“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获得1亿元经费支持,成为平谷区唯一入选乡镇。同时,科技小院也是实践育人的高地。地大(北京)依托小院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实习与社会调研。2025年暑期,80余名学生赴黄松峪开展社会实践;近10名硕士生以当地旅游发展为题撰写学位论文,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小院还获批“北京市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成为地学文化赋能思政育人的典型案例。
小院成果也获得了外界广泛认可。相关工作获各级主流媒体报道26次,教育部思政司、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赴小院考察交流。在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中,团队以“地学旅游科技小院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为题进行路演,全面展示了其在资源调查、灾害防治、研学开发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其总结的“地质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模式”获评委高度认可。
地学智慧转化,激活振兴“新引擎”
作为地质类高校的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通过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其核心在于推动3个关键转化:将地质资源的科学价值转化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将地质调查的专业能力转化为乡村发展的规划依据,将地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行动。实践证明,科技小院模式在地质类高校同样大有可为,只要立足乡村禀赋,发挥专业优势,就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高校担当。
展望未来,团队将持续推进地质文化乡申报,开展研学导师培训,推动多条研学路线落地运营。预计到2027年,黄松峪乡年游客量有望突破120万人次,地学旅游将成为其乡村振兴的强劲“新引擎”。
从实验室到山谷间,从地质锤到研学手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生以科技小院为桥,以地学智慧为笔,正在绘就“地智赋能·大美黄松峪”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