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检察院能主动找到我,为我跑前跑后把这事儿给办成了,救助金我已经收到了,我的眼睛有救了。谢谢检察院!感谢国家和政府!”老陈拿到司法救助的“暖心”钱后,激动地给检察官打电话表示感谢。

近年来,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深化检察环节“枫桥经验”创新实践,把开展好司法救助工作作为服务保障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治责任,探索形成了主动摸排线索,拓宽线索来源渠道;主动融入数字检察建设,通过大数据比对碰撞,精准锁定救助对象;主动强化互联互动,打造“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工作合力的司法救助“三主动”工作模式,架起检察机关与困难群众之间“连心桥”。2022年至今,该院已对7名刑事被害人进行司法救助,累计发放救助金24万余元。

摸排线索开展“主动式”救助

老陈是一家物业公司的保安,同事白某酒后与老陈发生争执,对老陈拳打脚踢,造成其轻伤一级,受伤最严重的是眼睛,如果不及时手术将面临失明。案件发生后,白某被移送到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在审查中发现,白某无力对老陈进行赔偿,高昂的治疗费使原本就经济困难的老陈雪上加霜。

△检察官到受害人家中了解情况

“医生叫我赶紧手术,不然怕是两只眼都看不见了。我家靠低保生活,本来想当保安赚钱,可没成想钱没赚到,还成了他们娘俩的拖累……”老陈的情况让办案人员揪心不已。经过分析研判,石景山区检察院认为,老陈的情况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决定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引导其申请司法救助。

经过全院各部门通力配合,快审查、快报批、快发放,石景山区检察院在第一时间就向老陈发放了司法救助金7万余元,帮助老陈及时完成手术,挽救了双眼。

“我们在司法救助工作中,扎实落实应救尽救的原则,一改过去先申请后救助的‘被动式’救助,改为主动摸排线索、主动启动救助、主动告知、主动调查走访的‘主动式’救助,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石景山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蔡明璇介绍说。

大数据赋能筛查司法救助线索

据悉,为了解决人工筛查效率低、耗时长的问题,石景山区检察院深度运用大数据模型筛查司法救助线索,对刑事案件致困致残的被害人开展主动式救助,主动发现、主动告知、主动上门调查,根据其家庭困难及未获赔偿情况,依法发放司法救助金,解决救助申请人的急困。

今年,石景山区检察院运用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进行线索筛查、比对时,发现张某交通肇事案的经济赔偿并未全部执行。经了解,被害人杨某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由近八旬父母照顾。事故发生后,他被鉴定工伤六级,生活无法自理,站立、行走都需要人搀扶,后面还需继续治疗护理,生活十分困难。

△检察官上门了解详细情况

为尽快帮助杨某渡过难关,石景山区检察院邀请人民监督员、人民调解员、律师举行公开听证会,与会人员一致同意检察机关的救助意见。听证会结束第二天,承办人便把救助金送到了杨某家里。

△检察官将救助金送到杨某家中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这笔钱对我们帮助太大了,这个月治疗花的就是这个钱。”在电话回访中,杨某亲属表示救助金有效缓解了其家庭困难。

互联互动激发救助合力

为更好地开展司法救助工作,石景山区检察院与区妇联、司法局等单位加强互联互动,建立案件快速受理和专办机制,对涉案重点人口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摸排。

聚焦妇女权益司法保护和困难妇女救助,该院设置困难妇女司法救助办案组,与区妇联共同搭建完善妇女司法救助联动平台,积极争取民政、街道等部门支持,将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配合衔接,推动形成救助帮扶困难妇女的合力。

此外,石景山区检察院还在官方微信开设司法救助讲堂,将救助案例转换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视频等形式,让因案致困、因案致贫的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司法救助工作,并及时获得救助。

接下来,石景山区检察院将着重打通司法救助工作“堵点”、解决“难点”,在实现救助效果最大化上下功夫,用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初心。

来源:石景山检察 法治日报-法治网 北京石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