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如何从希望变为现实?今天,我们从裕龙六区南门公交站改造这件小事里找找答案。新建的遮雨棚、舒适的座椅、平整的路面……裕龙六区南门公交站改造完工并投用,困扰居民的难题解决了。这是裕龙六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一民意“转化器”,精准对接民需、倾听民声、为民办实事的具体成果。

改造后的公交站。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后的裕龙六区南门公交站焕然一新。新建的公交站台配备了宽敞的遮雨棚,增设了舒适的休憩座椅,站台周边路面也进行了硬化处理,并新建了无障碍坡道,显著提升了通行顺畅度与安全性。

公交站改造前。

“以前一下雨,这个公交车站周边全是泥,好天儿等车又晒又没地方坐,不是很方便。”居民陈花对车站改造前的状况记忆犹新,“现在好了,路面做了硬化,还有了这个棚遮着太阳,下雨也不怕了,还有座能歇歇脚。等车方便多了,也舒服多了。”陈花的话语道出了不少居民的心声。

议事协调会现场。

这一惠民工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裕龙六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持续跟进与主动协调。联络站通过“定期接待+网格走访+线上征集”机制,广泛收集民意。在接到居民反映“公交站候车环境有待改善”问题后,联络站迅速开展现场调研、建立民情台账、形成明确建议,并将此事项列为重点督办议题,反馈至相关部门。之后,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室牵头组织区交通局、大龙控股、居民代表等召开议事协调会,开展现场联合调研等,明确责任分工与完成时限。项目推进过程中,联络站“全过程跟踪”,高效推动项目从“民意”走向“落地”。在各方合力推进下,项目仅用8天便建设完成。

居民乘坐公交车。

公交站的改造不仅改善了社区居民的出行体验,更成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提升履职效能的生动写照。

人大代表联络站不仅是一处灵敏的神经末梢,可以精准捕捉百姓口中“等车难受”这样的琐碎事,它更是一个高效运转的民意“转化器”,依托收集、梳理、交办、督办、反馈的工作机制,将收集到的、看似零散的民生诉求,迅速识别、聚焦,并精准转化为清晰的问题清单和可操作的议题,最终推动实事落地。

裕龙六区部分楼栋正在安装电梯。

如今,裕龙六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已成为解决社区难题、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阵地。今年以来,联络站积极发挥作用,有效推进了居民楼电梯加装、居民房屋漏雨等多项民生实事,切实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无小事。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合力推动,终将汇聚成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而这正是民意如何从声音变为现实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