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真正把百姓诉求放在心头,再难的题也能解。光明街道裕龙六区的42位新能源车主曾为充电犯难。如今,随着社区新建公共充电桩的投用,下楼几分钟即可充电。这背后,是裕龙六区社区党总支创新运用“党建引领+多方协商”机制,在市、区政协的积极推动和协调下,成功破解社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难题的生动实践。
裕龙六区。
裕龙六区建于2002年,常住居民4000余人。居委会联合物业公司对社区内停车位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情况进行细致摸排,经过梳理,社区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52辆,其中110位新能源汽车主已在固定车位安装了充电桩,还有42位车主无固定车位,面临“充电难题”。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社区党总支的“心头事”。
居委会工作人员询问居民意见。
社区党总支和物业公司曾尝试引入第三方公司建设公共充电桩,但选址过程却一波三折。两次初步选址方案因居民的噪音担忧、商户的自身经营噪音考量而被迫搁浅。充电桩建在哪儿?如何平衡新能源车主、其他居民、商户的利益?这些问题成为横亘在工程面前的现实难题。
调研座谈会。
充电桩安装中。
根据前期民意调查情况,裕龙六区社区党总支借助政协协商议事平台,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市、区政协委员牵头召开2次议事协商会议,邀请电力部门、大龙控股、充电桩运营方、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等共同参与,加快社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经过充分协商、反复论证,各方最终达成共识,选定18号楼南侧空地为充电桩建设点,建设4个公共充电桩,包含2个快充接口、3个慢充接口。
充电桩安装完成。
共识达成后,项目迅速推进,仅用10天便完成了划线定位、电力改造、设备安装及安全检测,并开启试运行,于7月10日正式投入运行。
社区居委会联合运营方建立了线上线下双重监管机制,确保充电桩有效运转。线上通过智能平台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车位占用及充电进度;线下由网格员每日巡查,维护停车秩序。
居民使用充电桩。
充电桩投用以来,居民交口称赞。“以前在外面排队两小时都充不上电,现在下楼就能充,而且价格也非常实惠。”居民段淑敏说。
从选址波折到10天高效建成,裕龙六区以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协商机制,成功破解了充电桩建设中的“民生痛点”与“利益难点”。这也印证了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银艳所言:“民心工程没有捷径,就是要磨破嘴皮、踏破铁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