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医院是疫情传播的高风险场所,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防疫措施,彰显了科技的力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门诊大厅一层,憨态可掬的智能导诊机器人“晓医”吸引了不少患者驻足体验。“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我头疼,应该挂哪个科呢?”一位患者问。“建议您看神经外科,下面是神经外科的专家列表……”“晓医”胸前的屏幕上立刻列出了好几位神经外科专家和他们擅长治疗的疾病种类。

门诊大厅的天花板上,分布着不少瓶盖大小的白色圆形小装置。其实,它们的真实身份是蓝牙信标。有了它们,患者只要登录微信小程序,便可跟着院内智能导航系统,轻松到达想去的科室。该院区呼吸科二区、脾胃病科二区还启用了“智慧病房”,配备全闭环输液监测系统,护士可远程查看患者输液的滴速和剩余液量。当患者输液快结束时,系统会及时提醒护士拔针,遇到输液异常即刻报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在护理服务上也应用了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患者从入院、治疗到出院的全流程“智慧护理”。“您好,这里是北京友谊医院住院随访中心……您出院时我们指导您的饮食注意事项,请问您做到了吗?”患者出院后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而电话的另一端很可能是机器人客服。

过去,电话随访都要靠护士人工拨打完成,费时费力不说,如果护士记不全患者的病情和出院时存在的护理需求及问题,还要查阅病历。于是,医院尝试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到随访工作中,电脑系统会把当天所有需要随访的单子汇总,推送到住院服务中心的护士工作台,住院服务中心护士“照单”操作即可。

随访的背后,是医院的日积月累。医院搜集、整合的上万条居家护理问题,基本涵盖了所有疾病,都被设计成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智能机器人会先期学习这些问题,并自动读取随访单。当病人提问时,机器人自动回复、解答,一部座机可以同时拨打30个随访电话。对于个别超出机器人解答范围的问题,就由两个人工坐席接棒,这些问题随后也会不断充实到数据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