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大运河畔绿意盎然,白鹭展翅掠过水面,游船穿梭往来。历经近十年综合整治的北运河,从“臭水河”成了“生态河”。重现生机的北运河不仅成为人们亲水游玩的好去处,更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构筑起坚实的水安全屏障,这条“黄金水道”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生态廊道。
01 生态治水 臭水河变成生态河
京杭大运河从通州到天津段,被称为北运河,这里曾是南粮北调的重要通道,为北京城供应物资给养、承载南来北往客商,营造出通州独有的特色景观,留下丰富文化遗产。
不过,步入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发展,流入河道的生活污水大大增加;沿岸建起的化工厂、养殖场把工业污水和养殖废弃物无序入河,污染源也渐渐增多。最差的时候,北运河的水质一度处于劣V类。
当务之急,是减轻河水的恶臭。一场北运河“还清战役”就此展开。从编制完成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到先后实施三轮“三年污水治理行动计划”,再到全面推进河长制,开展“清河行动”,北运河流域内的水环境连年好转。
王子龙是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从排洪河道到生态河道,他既是参与者又是见证者:“水务部门通过细水急流、人工涌浪、闸门轮调等生态调度,不断改善北运河水生态环境。”杨子超说,从截污治污、铺设管线,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北运河流域污水治理收效显著。作为起源于北京且唯一常年有水的河,北运河已从过去市民躲之不及的臭水沟,变成如今市民沿河散步的生态河。
透明度是衡量水质一个直观的感官指标。就在5年前,北运河水质透明度还只有二三十厘米,而今水质最佳状态的透明度在1米左右。北运河管理处的定期监测数据显示,无论是COD(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还是溶解氧指标均有改善,这从客观上反映出运河水质不断提升。
过去,作为城市防洪排涝河道的北运河常年了无生机,水务部门利用北运河五河交汇处的槽蓄能力,实施“潮汐式”置换水体,营造复杂生境,水体生态及自净能力持续恢复和改善。截至目前,北运河河道里已监测到10余种鱼类,甚至连对环境挑剔的水鸟近几年也不断增多。
昔日“临河不见河”,今朝“拥水又亲水”。如今的北运河,河水清澈,水生植物茂盛,水中有了鱼、虾、螺,河畔的滨水步道、景观栈道平台,河面上的过河步道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路灯、鸟笼架、驱蚊灯、坐凳等设施更加便民、亲民。运河还清,吸引的不只是附近居民。这里还渐渐化身为水鸟的乐园,不光有野鸭等常见鸟类,还有因对环境“挑剔”而被称为“水质状况监测员”的白鹭。5年来,北运河的水质从劣V类水已逐步改善到Ⅲ类水标准。市水文总站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北运河通州段水质有了显著提升,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氨氮浓度下降、总磷浓度下降……各类污染物平均降幅在三成左右。
02 协同治理 让水更清河更畅
水质还清的不仅是北运河。
有着“九河末梢”之称的通州,共有北运河、潮白河两大水系19条河流,地处京津冀边界,这两条河串起了通州与北三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治水”成为通州与北三县共同打造自然优美生态环境的核心。10年间,“跨界”联合治水正在深入到通州与北三县的“骨髓”中,无论是工程改造,还是水资源的调度、河长制下的流域综合保护、协同执法、防洪调度等,都凝结着多方的治理智慧。
在漷县镇、永乐店镇靠近京冀边界的河道内堤岸上,总能看到综合治理工程在持续进行。通过对河道开挖疏浚、岸坡防护,阻水水闸拆除、排涝泵站建设,将实现排涝达标,有效化解镇域内涝风险,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重要的示范和支撑作用。
潮白河管理处与河北方面建立了多项合作,包括京冀段各级河长部门协调联动、京冀段水生态空间管控水务联合执法以及京冀段联席会议机制等,“正是这种统筹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方式,干起事来更为顺畅。”潮白河管理处副主任杨伟超举例说,潮白河京冀段双方各级河长联动,通过“清四乱”专项行动,拆除了京郊大地庄园、蒙骑大营、胜景湖庄园、大沙务马场等一批河道滩地上的设施,对拆除后的空地实施绿化造林,有效消除了滩地设施的污染行为,提升了河道周边生态环境。
北运河管理处也建立起北运河京津冀供水动态保障机制。据介绍,北运河管理处与属地环保、水务部门及河北省香河县水务局、天津市武清区水务局等多家联动,首次建立北运河京津冀供水动态保障机制,对港沟河等河道进行生态补水。“我们动态调整运潮减河、北运河配水流量,将干流大流量输水转变为水网小流量补水,解决港沟河等‘干河’小基流问题,确保支系水道水体流动。”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周洪利介绍,“通过联动补水,惠及了京津冀沿河3万余居民,不仅使沿线农业供水的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河道水环境也变好了。”
在《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概念。如依托北运河和潮白河良好的生态资源,在两河中部地区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通州区和北三县“以洲为心”,汇聚起潮白河、北运河、鲍丘河、泃河等主要水系廊道和交通生态廊道;廊道间,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大型生态公园星罗棋布。沿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廊道,共建5条区域绿道。这些休闲绿道始于副中心,连接北三县,串起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
2021年和2022年,潮白河实施了两次河道生态补水,累计补水约13亿立方米,22年断流后首次河道全线通水,成为“流动的河”。水利万物,随着潮白河的复苏,白鹭、骨顶鸡、黑天鹅、白天鹅等多种游禽、涉禽飞来栖息,生机灵动;而京杭大运河北京段,2022年6月实现京冀段全线62公里互联互通通航,28.7公里的两岸“颜值”不断升级,“一轴、两带、两山、十三节点”的运河风景线逐渐形成,筑山造景、山水相望的田园风光成为大运河畔的又一处网红“打卡点”。
03“河长”治水 共同守护河道水质
在河湖“靓”起来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是“河长”。2017年,通州区在全区范围进一步全面推进河长制,建立了以党政领导为主体的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河长体系。2018年5月起,通报制度施行,向各乡镇(街道)通报河长巡河情况。此后,乡镇级河长巡河率达到100%,村级河长巡河率提升至99%。
在河长体系中,村级河长是监测河湖生态最为灵敏的“神经末梢”,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触觉灵敏、贴近群众,有效推动河湖环境持续改善。
作为通惠河西马庄段的村级河长,永顺镇西马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春英五年来见证了污染企业退出、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蜕变,对今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自然环境倍感珍惜。王春英负责的这段河道位于通惠河北岸八里桥市场至京承铁路桥位置,全长2.2公里。
由于沿河有农贸市场和企业,十年前这里每天都有商户往河岸倾倒垃圾的情况,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每年都要出现几次,屡禁不止。市民经过这条“黑臭河”都要捂着鼻子走路。全面推行“河长制”后,通过不厌其烦宣传教育、劝导等方式,商户环保意识提高了,倾倒垃圾的现象没有了,河边不合格的企业也关停腾退。在通惠河治理期间,村里还先后多次组织开展河岸集中清理。王春英成为河长后,更带动村里党员干部和村民参加整治,河道清淤、清理卫生死角、铲除臭水阴沟、新建污水处理池等都可以看见他们积极参与的身影。
眼看着“黑臭河”慢慢消失,身边环境越变越好,老百姓对于治水愈发支持。王春英顺势引导,在村内广泛宣传禁止河道倒垃圾等内容,依靠村民自治力量自觉保护水环境。河道环境好不好,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后期维护。如今,巡查河道成为王春英每天的“必修课”,每次巡河,她都会认真记录好巡河记录,用手机拍下河面和河岸周边情况,“如果哪天不去河边转转,心里就不踏实。”
除了勤走、多看、常问等人工巡河方式,更多的智能化支持正在辅助副中心的河长们履职尽责。打开手机,登录“河长APP”,巡河轨迹、距离、时间等履职情况均可被细化量化。与以往靠纸笔收集和记录,十几天反馈一次不同,如今巡河时,河长可以随时通过“河长通”APP拍下照片,写清处理要求,第一时间即可反馈到上一级河长办公室。工作人员会根据导航准确找到现场,迅速解决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河长通”最初由于家务乡研发,是全市首款乡镇级河长制APP。这一管理系统帮助河长更好地了解河道状况,提高管理效率。即将发布的“公众版”还可以让百姓查水质、联系河长和举报投诉。
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应用于河道水质管理。
在五河交汇处,一个形似转盘的神秘设备静静伫立在水面上。“这是水环境‘侦察兵’,它们可以24小时在岗,实时监控水环境质量状况,通过回传数据第一时间反馈问题。”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窦艳兵介绍,市水务部门引入了一批高科技设备严密监测水环境,200个水环境“侦察兵”如今分布在全市各主要河道,发挥着“千里眼”的作用。如果监测数据发生异常,相关部门即刻联动,立刻处理。
治理大运河,高科技手段正在大显身手。在通惠河八里桥管理站,一套超饱和稳态溶氧装置24小时不停运转。河水通过提升泵进入超饱和稳态溶氧装置处理后,水中溶氧增加,再流入河道,可以显著改善水质。进入设备前,水溶解氧浓度只有5mg/L左右,经过处理,能提升到25mg/L以上,河流的自净能力得以提升。
04 系统治理 确保河湖长治久清
今年是城市副中心启动的第四个“三年治污行动”。按照行动方案,到2025年,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实现城镇地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力争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推进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溢流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全域水质进一步提升,再生水利用量大幅提高,推进污泥协同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逐步构建流域系统治理体系。
从区水务局了解到,结合前三个三年治污行动,城市副中心将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系统治污”的要求,在排水管网污染溯源与排查的基础上,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逐步构建“源、网、厂、河”一体化治理机制。
期间,将补强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弱项。完成减河北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工程建设,开展碧水再生水厂二期工程的前期谋划,完成漷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台湖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新建马驹桥东部再生水厂,扩建永乐店第二再生水厂、漷县觅子店再生水厂、潞城甘棠再生水厂、西集中心区再生水厂、宋庄寨辛庄再生水厂、于家务次中心再生水厂,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
同时,补齐农村地区水环境治理短板。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对于具备新建或补全污水管线条件的村庄,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污水治理工程,完善村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成美丽乡村配套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到2025年底,力争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针对复苏河渠水系生态,将完成城北水网一期工程、两河水网一期工程、城南水网工程(漷牛片区)建设,开工建设两河水网二期工程、城南水网工程(台马片区、于永片区),推进城北水网二期工程实施和两河水网三期工程前期工作。逐步恢复河道沟渠基本的输水、排水功能,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打造水系连通和生态治理的基础。
完善城市副中心及拓展区再生水配置利用体系,加快再生水输配工程建设。提高园林绿化再生水利用量,逐步实现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园林绿地再生水应用尽用,推动地下水灌溉逐步退出。
此外,开展污泥协同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结合区再生能源发电厂、区有机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中心等项目,推进污泥、垃圾等协同处置。推进碧水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工程,扩大污泥协同处理和资源化本地利用。利用污泥无害化处理产能,推动达到相关利用标准的污泥资源化产品优先用于园林绿化等,开展污泥林地、绿地及公园等资源化利用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