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旧小区的“陈年顽疾”遇上年轻干部的创新思维,当居民的“急难愁盼”碰撞多方联动的治理智慧,通州区的“第一网格长”机制正在书写着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自去年这项机制推行以来,已累计选派30名优秀科级干部下沉一线,将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

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机制精准锚定社会治理中的痛点、难点,由区委组织部从全区优秀科级干部中,选派人员到热线诉求集中的网格内担任第一责任人。自2024年首批20名“第一网格长”正式上岗,这一机制迅速崭露头角,成为通州区基层治理的亮眼招牌。今年,区城指中心依据上一年度各社区村接诉即办综合成绩及诉求量,筛选出10个诉求较多的社区村作为下沉实践点,第二批10名“第一网格长”接过接力棒,凭借自身专业优势深入网格,着力“找短板、破难题”,推动资源、力量、服务向基层下沉,助力实现基层治理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在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有效改善网格内各项事务,为基层治理持续注入新活力。

“第一网格长”承担着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热线+网格”深度融合试点、民生服务等多项重要职责。他们主动深入群众,广泛倾听民意,全力聚焦矛盾纠纷调解、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问题解决,切实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以点带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成果斐然。台湖镇银河湾社区曾因居民人员结构复杂、物业失管导致问题不断,“第一网格长”李亮亮以“格内问题格内清”为目标,坚持每日巡检、即查即改,成功清理地下车库多年堆物顽疾;九棵树街道蓝调沙龙西区路面年久失修,“第一网格长”张晓青多次实地调查,协调物业及时进行小修快补,大力推动剩余路面整体翻修项目;北苑街道金源泉小区路面坑洼影响居民出行,“第一网格长”陈芊芳多方奔走协调,不仅加急修补塌陷路段,还推动了整体路面翻新工程落地,让居民告别“颠簸路”,老旧小区焕发出全新面貌。

物业服务提质增效同样成绩突出。宋庄镇疃里村曾因物业投诉众多成为“治理顽疾”,“第一网格长”吴海涛推行“支部引领+技能培训”工作模式,联合村党支部为物业人员开展“一对一”实训,短短两个月,物业诉求工单同比直降59%;潞邑街道孙各庄家园小区存在非机动车“上楼难”问题,“第一网格长”邳建庭联动社区筹备组、村委会和物业公司等多部门开展调研规划,推动停车棚新增项目,从源头根治楼道堆车隐患;梨园镇晟世嘉园社区“第一网格长”张旭东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构建“社区-物业-党员群众”三方联动机制,培育“全能型”服务队伍,通过日调度、日分析,实现未诉先防,优化诉求处置流程,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在细节之处,“第一网格长”们同样用心。杨庄街道世纪星城西社区雨季单元楼门口积水严重,“第一网格长”李璇协调物业增建雨水箅子、种植绿化围挡,筑起“排水防护线”;通运街道荔景园社区外墙砖起鼓开裂,“第一网格长”华婉静日常巡查发现后迅速组织排险,保障居民安全;临河里街道净水园社区“第一网格长”李智借助“吹哨报到”机制,多方联动,快速解决净水东路、朗芳园八区等路段的环境卫生问题,显著提升社区环境秩序;永顺镇惠兰美居社区在“第一网格长”王燕的推动下,创新“楼层护航队”自治模式,以“兑换”方式激发居民参与热情,一个月内清理千余户楼道杂物,实现从“堵”到“疏”的转变。

随着“第一网格长”机制持续深化,通州区正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经验。这项创新实践不仅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通州样本”,更展现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为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