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为期两天的2025年中国·北京体育舞蹈公开赛在通州体育场盛大启幕,来自全国的1200余名选手以舞会友,蹁跹舞步在千年运河之畔。据悉,这是国家级体育舞蹈赛事首次落户副中心,也是通州体育场篮羽馆升级改造后的首次亮相。
本次比赛由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确认,北京市体育总会指导,北京市健美操体育舞蹈协会、通州区体育局主办。以舞为媒,赛事融合体育竞技、文化传承、旅游消费,既是北京建设“赛事之都”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在“双奥之城”的荣光下,通州正以开放包容之姿,让千年运河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交相辉映,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石风华、通州区副区长林正航参加开幕活动。
古今交融
舞步绘就城市新名片
通州因运河而兴,自古便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枢纽。千百年前,漕运舟楫在此汇聚,书写了万舟骈集的繁华史诗。而今,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浪潮中,大运河畔再迎高光时刻——全新开放的通州体育场化身国际水准的艺术殿堂,迎接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120余支代表队、1200余名选手。
赛事不仅填补通州区国家级体育舞蹈赛事的空白,更以“四合如意”奖牌等匠心设计,将运河文脉与竞技精神凝于方寸:奖牌中央的流线型线条勾勒出运河流淌的飘逸形态,翘起的双翼象征舞者破茧成蝶的拼搏姿态,点缀的星辰则寓意通州体育赛事如璀璨繁星,点亮城市活力。
体育舞蹈兼具艺术美感与竞技精神,与通州古今同辉的城市气质高度契合。此次体育舞蹈公开赛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赛事+文化+旅游”的多元矩阵,成为彰显北京“双奥之城”底蕴、展现副中心现代化风貌的又一窗口。
赛旅融合
激活文体消费新场景
随着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区两级体育、文旅和商务部门的因势利导下,通州聚焦大运河生态资源禀赋,培育彰显首都内涵特征的运动品牌赛事活动,以“体育+”模式打响“通通来运动”城市副中心体育品牌,举办了多样化的赛事活动,全面展现副中心魅力。
赛事期间,通州将化身“开放式舞台”,通过“跟着赛事去旅游”的创新办赛理念,释放文体旅融合的乘数效应。组委会精心策划了相关配套活动,内容包含舞蹈大师课、副中心文旅打卡等。联合区商务局、区文旅局推出赛事专属优惠,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
赛事经济在副中心可见一斑。2025年北京大运河龙舟嘉年华三天吸引观众18万人次,拉动消费近3000万元。如今,体育赛事已成为通州文旅消费的黄金IP。
全民共享
书写健康中国北京篇章
本次比赛秉持“全民健身全民共享”的理念,打破专业壁垒,在组别设置、竞赛机制和价值导向等方面,均进行了优化。
组别设置方面涵盖了职业选手与业余爱好者,从6岁的儿童到65岁的老年人均可参与。竞赛机制方面,引入了“六长一人”竞赛体系,并从全国各地选调了88名优秀裁判组建裁判天团,其中包含5名国际级裁判和41名国家级裁判,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
怎样体现“全民参与”?本次体育舞蹈公开赛通过降低参与门槛,让竞技体育成果惠及大众,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此外,华北电力大学100名志愿者提供全流程引导的志愿服务,展示着赛事的情感和温度。赛事还设置医疗绿色通道和全天候待命的救护车,给予参赛者全方位医疗安全守护。采用分流动线设计,对运动员和观众有序分流,展现了赛事精细化协调管理的能力。
从“双奥之城”迈向“赛事之都”,2025年北京将举办40项国际赛事与200项群众体育活动,形成多层次供给体系。体育舞蹈公开赛虽非奥运项目,但组委会坚持高标准筹备,助力副中心打造一座近悦远来、心向往之的“体育乐活之城”,为北京打造“国际体育赛事名城”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