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香中重走运河路,在典籍里重温历史记忆。近日,“相城焕章通济绵长——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来到安徽淮北,通过举办文化座谈、运河主题市集、城市漫游等,吸引近120万观众线上和线下共“读”淮北,了解这段“消失的大运河”背后无法磨灭的文化传承,感受其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流、推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新十年的开局之年,“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从绍兴启程,一路向北,第三站来到安徽淮北。本活动由北京市文旅局指导,首都图书馆等主办,让更多人领略运河文化的魅力。
当日,活动在淮北大鼓表演的《运河魂》中拉开了帷幕。二级演员、市级非遗项目淮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李红艳用激昂的鼓点、生动的演绎,将大运河的历史沧桑、文化内涵以及淮北人民对大运河的深厚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精彩的表演,不仅为活动营造了热烈的氛围,更让大家对大运河淮北段文化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和淮北市图书馆馆长刘传刚,在互赠图书环节交换了双方的特色图书。《诗经》《京华旧影》《如是京华》是首都图书馆从浩瀚典籍中精选的文化名片,带来运河源头向彼岸递出的深情问候。《淮北文化十三讲》《淮北市汉代画像石图录》《从「地下」走出的辉煌》则是淮北市图书馆捧出的文化瑰宝,是淮北向运河另一端发出的真诚回应。
大运河淮北段不仅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从先秦时期起,淮北就已进入中国历史的版图,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和交通节点。隋朝通济渠的开通使得淮北成为南北交通的关键节点。
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委员陈超介绍了近年来淮北在大运河考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柳孜运河遗址的两次发掘揭示了隋唐大运河的历史面貌,出土了大量文物,为研究运河的变迁提供了重要实证。这些发现不仅革新了中国运河史的研究范式,也丰富了我们对大运河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他表示“柳孜运河遗址发掘的桥梁遗址让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模样。”
吴怀东教授则介绍了一首“特别的唐诗”。1999年柳孜码头考古出土的一件唐代长沙望城铜官窑诗文执壶上,刻有一首五言绝句:“夕夕多长夜,一一二更初。田心思远客,门口问贞夫”。这首诗是析字诗,每一句诗的前两个字组合起来就是第三个字,体现了唐朝人的诗歌智慧。
回溯淮北悠久的历史,还会看到刘伶、嵇康等魏晋南北朝文化名人。吴怀东教授详解了嵇康的别样人生,认为嵇康的文学作品和人生经历,为淮北文化增添了浓厚的人文底蕴。众多文人墨客经大运河南来北往,留下的不朽诗篇,更赋予了运河丰富的文化意象。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运河壮丽、漕运繁忙的景象,也记录了其在历史变迁中的兴衰,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史料。尽管汴河已消失,但这些文学作品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滋养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相城焕章通济绵长”,下一站,“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将前往河南郑州,继续书写大运河千年文脉的传承、保护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