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村情民意、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农、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这是延庆区“第一书记”的“责任状”和“任务书”。自2015年起,延庆区先后选派6批、361人次“第一书记”走进基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奋发有为、担当实干。如今,第6批的109位“第一书记”任期将满,记者深入乡村、蹲点儿采访,看“第一书记”们“晒”成绩、“谈”经验、“亮”收获、“话”未来。

“谋”在群众最前面“后进”逆袭当“状元”

街道宽敞、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生活闲散,这是范新栋对大榆树镇阜高营村的第一印象。“是农村的样子,但不该是‘一村一品’新农村应有的样子。”范新栋带着疑惑,走进了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

为尽快找到发展方向和工作着力点,阜高营村“第一书记”范新栋抓紧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问道”,甚至租下民房,吃住在村里,他说,这样“走街串巷”更方便。功夫不负有心人,范新栋从与村民的闲谈中发现了“惊喜”。原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考出了130多名大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甚至还有北京大学的优秀学生,可谓家家出“状元”。自此,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范新栋心里萌了芽。

范新栋的选派单位是北京市教委,教育资源正是他的优势。打造状元品牌,实现与高校结对儿,建立村校合作机制,形成新时代的“状元村”文化品牌……范新栋越想越起劲儿,他把这个大胆的想法和村“两委”沟通,得到了高度认可。2022年4月,各大媒体走进了阜高营村,北青网、光明网、北京卫视纷纷报道,新时代“状元村”的故事被社会各界了解。区领导高度重视,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一石激起千层浪,阜高营村“状元村”的名号一炮打响,“红色阜高营状元摇篮村”这一党建品牌就此成立。

有了方向,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深走实?这又让范新栋陷入了思考。他认为凝心聚力是关键,得先把村民凝聚起来,达成思想共识,让大家了解品牌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出路,才能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于是,党支部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上,他大胆展望,带着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咱们可以发展民宿,打造状元院”“得有特色餐饮,解决‘吃’的问题,才能留住客人”“农活儿也可以体验”……你言我语、集思广益,全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范书记懂规划,会展望,他给我们介绍外部市场和环境,了解品牌产业发展的优势,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大榆树镇阜高营村党支部委员张春龙说。

行胜于言,少说多做。村党支部开始联系有意向的村民召开座谈会,鼓励村民发展民宿餐饮,打造“状元宴”“状元接待户”“状元餐具”等相关产业。“听着挺好的,但我们没文化没经验,不知道这事能不能干成。”面对有想法没信心的家庭,支部成员挨个入户作工作。范新栋亲自支招,从民宿的环境布置,到“状元宴”的菜品创意,大大小小的事都帮着张罗。很快民宿就开门营业了,“鱼跃龙门”铁锅宴寓意好口味佳,得到了大家认可,也带来了很多回头客。

秉持筑巢引凤发展思路,村党支部发挥“名片”效应,建起了“大学生人才榜”,为大学生家庭颁发“大学生之家”光荣牌。范新栋发挥教育资源优势,联系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师生来村开展暑期实践和主题研学等活动,人流、收入、获得感、幸福感……形成良性循环。短短一年半,阜高营村就累计接待高校学生、市民游客两千余人,增加村集体、驻村企业、村民收入约30万元,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换成了“状元村”的桂冠。

打造品牌、团结干群、促进和谐、厚植文化,阜高营村的逆袭之路还在继续,范新栋自信地说:“我相信‘红色阜高营状元摇篮村’的品牌前景光明,会越做越好。”

“干”在群众需要处深山开设“名医堂”

每到周三,千家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诊室的患者就盛于往常,三里五村的乡亲排队找市里的名医瞧病。坐诊的大夫叫李杰,是北京中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也是千家店镇红石湾村“第一书记”。

千家店镇是距离延庆城区最远的乡镇,与城区相比,这里的医疗机构规模小、医生药师少、医疗设备落后,求医问药是个难题。两年前,李杰被选派到红石湾村,就像是一场“及时雨”,为村里乃至千家店镇带来了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

“红石湾村的‘第一书记’是市里来的名医”“看得挺好,五副药我的胃疼病就好了”……刚进村,就有村民来找李杰看病。“那会儿住在村委会大院,白天晚上都有人找,我给大家开药方,他们照着方子去买药。”在一张张药方中,李杰诠释了“北京名医”的实力,在群众的口口相传中,打响了“杏林高手”的名号。

“镇里有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中医药的便、简、验、效深入民心,大家相信中医、需要中医,这就是我的价值。”没多久,李杰就开始在千家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每周固定时间来这里为群众看病。“李大夫没来之前,我们这儿每周的中医号不足十个,他来了之后,中医号翻了三四倍。”千家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岳梦姣坦言。由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少开草药方的大夫,很多有需求的患者得到区中医院开药。

李杰的到来暂时免去了群众的奔波,但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就得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中医力量。带着这样的目标,李杰开始培养徒弟。

吴倩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仅有的中医大夫,由于无人带教,她只会开中成药治病,不会配中草药方子,这对“吃汤药治病根儿”的老理儿来讲,无疑是个短板。李杰把吴倩作为“接班人”,为她制定带教培养计划,通过专业讲授与跟诊抄方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她的临床实践能力。经过一年多的传道授业解惑,吴倩掌握了独立开草药方子的能力。“我师父特别用心地教我君臣佐使方子结构,手把手教学,俗话说严师如父,有了我师父,以后我遇到任何医疗困惑,都可以随时找他请教,这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的财富,也是千家店镇百姓的福音。”吴倩发自内心地说。

在基层工作中,李杰深切感受到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要。驻村期间,他入户诊病,健康宣教;疫情期间,带领村党支部统筹疫情防控工作,化身“大白”为村民测核酸。近两年时间,李杰累计服务病患和村民约3000人次,让山区群众更有“医”靠。

“领”着群众谋发展村头建设“综合体”

延琉路边上,四季花海附近,有一个规模不大的村子——王顺沟村。村中年轻人少,产业单一,缺乏活力,2022年以前,一度顶着“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四季花海客似云来,王顺沟门可罗雀,这样的关联,有些“意外”。“来花海‘打卡’的游客只有一小部分会住下来,花海周边缺乏消费场景,游客不会多‘掏腰包’。”2021年12月,首都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王威被选派到四海镇王顺沟村担任“第一书记”,虽说初来乍到,但他敏锐察觉到了花海周边产业缺乏的现状。

“壮大集体经济”是来自国企干部王威的首要职责。怎么着手干?刚到村时,他心里也在打鼓。调查研究、座谈交流……王威抓紧“充电”,很快就摸清了“家底”。2022年,他发挥派出单位优势,促进村企合作,签订《集体经济薄弱村建设前期服务协议》,为村子争取了10万元帮扶资金,帮助村子“摘帽”。同时,他利用科技小院资源,在村子里试种食用百合。他说:“地里种的是玉米、土豆、红薯,卖不上钱,食用百合的平均亩产值要比大田作物高出十几倍,得抓紧为村民遴选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目前食用百合已经成熟,王威动员派出单位工会进行“消化”,他笃信:村头“综合体”建成后,百合的销量自会竿头直上。

王威提到的“综合体”是他为村子谋划的大项目。项目实施主体是王顺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计划将村头2.4亩闲置土地开发建设成集餐饮、休闲娱乐、农产品展示交易、手工体验等服务于一体的菊花谷旅游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可以串联花海景区以及王顺沟村、前山村、楼梁村、黑汉岭村等几个村庄,形成景区、村庄、产业项目有机联动,王顺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每年可以获得保底分红和利润收入。

据王威介绍,入村第一天,村党支部书记韩成强就带他看了这块地,“盘活”的想法是在那时生根的。“要利用现有的资源禀赋,为村集体打造一个持久稳定的产业,让村子彻底甩掉‘薄弱’帽子。”王威步步谋划,从资金来源到设计方案,从前期手续到政策支持,初入村的想法即将立项,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拔地而起”。

对于综合体未来的运营,王威充满信心,他说:“这里将会是四海镇的新地标,‘九沟十八湾’的重要节点,多元的旅游服务能更好满足游客消费需求,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产业发展在于可持续,对于这个大项目,村民个个支持,都盼着早日落成。得知王书记任期将满,大家满心不舍,也心存忐忑,生怕王书记走了没人带着大家干。“王书记有学识、有能力、有想法,也是个热心肠,我们都希望他能继续留在村里,把综合体建成,红红火火地搞起来,继续带着我们增收致富。”韩成强说出了集体心声……

“驻”进群众心坎儿里是“书记”更像“闺女”

在康庄镇小曹营回迁小区,有位“第一书记”叫房明霞,她把“村民”当成“家人”,把“民事”当成“家事”,把大家的“急难愁盼”“鸡毛蒜皮”统统挂在心上、跑在腿上。

小曹营村坚决落实康庄镇“村民说事”制度,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化解基层矛盾。房明霞对“村民说事”有所了解,便把更多精力投入进来,固定说事日的会议她从不缺席,随时说事的微信群也都有其身影,垃圾分类、楼道堆物、路灯照明这些村民“说”的事,她悉数记录,逐一分析。议事过程中她发现,有些事能够在村内解决,有些需要“外援”协助,也有些尚未解决的“个例”却是潜在发展机遇。

房明霞看到的潜在机遇,就是村里的28套闲置房。在区编办工作的这些年,她和各单位都熟,人脉资源是优势。“我们村有些闲置房屋,亟待盘活”“区里有没有项目资金,用来支持村集体装修房屋”“我们村位置好、楼房新,企业员工有住宿需求欢迎咨询”……房明霞发动“朋友圈”,在各方协调下,村集体顺利申请到了延庆区市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项目,有了项目支持,村里28套闲置房屋转眼间装修一新,顺利趸租给附近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直接收入38.4万元。“有了这笔集体收入,我们的底气就足了。我们把这笔钱用在基础设施、绿化养护、慰问村民等方面,让大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一下子有了向心力。”康庄镇小曹营村党支部书记王艳波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庆“闺女”,房明霞和村民打交道自带着一股亲切和热络,见到村民就爱聊聊家常,听大家“说”几句。得知村里老人有健身和医疗需求,房明霞多次争取区级部门支持,加快推进室外健身器材进村步伐。如今,小区东侧建起了篮球场和活动区,腰背按摩器、步行器、仰卧起坐板等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下楼就能锻炼身体。考虑到老年人普遍的就医需求,房明霞对接海淀区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中医医院专家入村义诊,为村民带来就医福利。

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房明霞用一件件“关键小事”与村民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和密切的关系,这成为和谐干群关系的润滑剂、助力基层治理的稳定器。“房书记人特别好,没少为我们村办好事,谁家有事她都很上心,忙前忙后地帮着解决。”康庄镇小曹营村村民盛金英对这位“房书记”赞誉有加。面对村民的夸奖,房明霞倍感欣慰,她说:“到村两年来,我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体会到了村民的朴实热情,也努力让自己成为群众可以依赖的‘主心骨’和‘贴心人’。这段经历也是宝贵的人生财富,对我今后工作有很大帮助,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第一书记”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党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媒介。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帮扶机制、强化日常管理、加强示范带动,激发“第一书记”的拼劲、闯劲、韧劲、实劲、冲劲,努力将这支队伍锻造为农村基层建设的“排头兵”、强村富民的“带头人”、维护稳定的“加固锁”、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深入基层,我们看到,4位“第一书记”用心“下沉”、用情“融入”、用力“干好”的动人画面,在更多记者未走到、未看到的地方,还有大庄科乡解字石村“第一书记”孙付存、瓦庙村“第一书记”李传鑫,永宁镇王家山村“第一书记”张鹏,千家店镇平台子村“第一书记”刘洪雷等一批拥有同样身份的人,他们扎根基层为振兴,倾心为民谋发展。

深入基层,我们得知,“第一书记”选派管理方面,还存在项目实施持续化、政策培训系统化等有待完善的地方。“第一书记”并非无所不能,驻村帮扶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怀着对群众的深情厚谊,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