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刘洋实习生林乐澄
长城、世园、冬奥是延庆区的三张“金名片”,其中长城这张“金名片”熠熠生辉。记者了解到,在长城保护方面,延庆区已完成近90%砖石长城和95%空心敌楼的抢险加固工作。未来三年,延庆区将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全力讲好长城故事。
八达岭长城7441米墙体实时巡查
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
延庆是首都长城资源最丰富的区,八达岭长城更是明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多年来,延庆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全力争当长城文化带建设“领头雁”。
同时,延庆区在守护长城方面也走在前列。在全市率先实行“规划+行动计划”的长城保护工作体系,率先成立长城守卫队及志愿服务队,运用无人机、数字化等新型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研究型保护修缮,构建起全民携手护长城的美好图景,形成了长城文化保护的延庆经验。
截至目前,延庆区在长城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了解,在墙体修缮方面,延庆区已完成近90%砖石长城和95%空心敌楼的抢险加固工作,为后续长城文化的展示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规划编制方面,率先编制完成《北京市长城文化带·居庸路及黄花路重点组团延庆区详细规划》《延庆区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八达岭长城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在科技赋能方面,依托新一代无人值守作业平台,实现八达岭长城7441米长城墙体的多角度实时巡查,以及八达岭长城文物保护规划范围70.1平方公里赋存环境的日常性巡查监测。
中国长城博物馆将扩至1.6万平方米
在传承长城文化方面,延庆区已连续成功举办4届北京长城文化节、3届北京长城音乐节、5届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着眼“让文物活起来”和“讲好长城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认识北京,了解延庆。
近年来,随着长城保护工作的推进,文物修缮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传承长城文化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在体制机制方面,延庆区在16区中率先单独成立文物局,强化了全区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统筹管理和保护传承工作。在文物修缮方面,延庆区依托大庄科长城修复试点工作,联合相关院校组织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将研究与实验融入工程全周期,完整地保存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在价值阐释方面,积极配合推动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新建中国长城博物馆将扩展到1.6万平方米,功能也将扩展为以展览展示为主,兼具国际交往、文化体验、学术研究、文创研发等综合功能。
五方面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依托长城资源方面,延庆区也颇具亮点。八达岭夜长城已成为“夜京城”的新地标,国潮舞蹈、惊险杂技、京韵大鼓、中华武术轮番上阵,《梦回长城·八方来鹤》主题剧倾情上演,以“行进式观演”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同时,举办石峡关谷环长城越野赛等特色赛事活动,开发长城国礼、明小兵、挖宝长城砖等特色文创产品。1—8月,八达岭长城接待游客964万人次,同比增长27%。
据悉,延庆区将以长城助推文化旅游,加快推进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整合利用青龙桥车站等历史资源,扩大八达岭夜长城、长城研学等特色产品影响力,建设长城国家风景道,构建长城大景区。
今年8月份,延庆区印发了《延庆区长城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未来三年延庆区将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紧紧围绕保护传承、研究挖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5个方面,35项总任务,94项分任务,努力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展现大国形象和首都风范的重要标志。
(转自《北京青年报》2024年9月12日A9版,有部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