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康庄镇西红寺村的“红寺拾闲生活馆”正式运营。该项目通过水库移民资金成功盘活村内闲置资源,打造了一处集“烟火气”与“文艺范”于一体的乡村新空间,不仅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村民就业与增收渠道,还解决了村内高龄老人的“就餐难”问题,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生活馆总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空间规划合理、功能多元,涵盖就餐区、饮品区、亲子区及草坪活动区。院落建筑采用新中式风格,木檐素墙、明窗绿植,既保留乡野朴拙气息,又不失现代审美韵味。步道以硬朗折线向前延伸,两侧垂柳依依、绿草如茵,室内陈设雅致低调,木质桌椅与精致摆件相得益彰,整体环境宁静而富有生机。

据了解,该院落原为村集体闲置的房屋与场地,建筑结构完好但长期未被利用。为激活这一闲置资产,区水务局与康庄镇联合策划推动“红寺拾闲生活馆”项目,依托移民扶持资金对原有两栋房屋实施内部翻新与功能重组,划分出就餐区、饮品区与备餐区;院落空地则改造为亲子活动区、露天草坪和景观区。通过地面硬化、绿化景观建设及基础设施升级,让原本荒废的空间焕发新活力。区水库移民扶持中心副主任高锋介绍:“这个项目,我们累计完成室内墙体装修418平方米,改造庭院1129平方米,修建园路1215平方米,并重新铺设排水管线、采暖设施及电缆系统,显著提升业务承载能力,真正实现‘沉睡资产’向‘民生+产业’综合体的转型。”

移民资金的注入仅是项目启动的第一步。通过“移民资金搭台、镇政府建设、企业运营、村集体分红”的联动模式,该项目建立起长效增收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康庄镇政府作为建设单位全程推动工程进度并监督质量;后期则由专业企业负责餐饮、休闲及亲子等业态运营,借助市场机制吸引客流;村集体以闲置院落入股,每年获得稳定分红,实现资产的持续增值。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兼顾民生与发展的双重效益。生活馆同时承担老年食堂功能,为村内高龄老人提供低价、便捷的餐食服务,有效解决“吃饭难”问题。此外,项目运营所产生的厨师、服务、保洁等岗位优先面向本村村民招聘,推动移民群众实现就地就业。红寺拾闲生活馆负责人唐明说:“目前我们已招聘村民参与日常工作,后期,将根据经营情况,进一步扩大本地用工比例,让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从闲置资产到融合民生与活力的乡村枢纽,水库移民资金不仅激活了空间资源,也增强了乡村的服务功能与凝聚力,切实惠及广大移民群众。高锋说:“‘红寺拾闲生活馆’是移民资金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成功实践,为类似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的‘资金活化’经验。我们也将继续积极谋划和推进更多优质项目,用好用活水库移民资金,真正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移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