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榆树镇北京绿惠种植专业合作社,曾经被称为农业废弃物的秸秆、尾菜……如今,通过资源化循环利用,将这些“废料”点石成金,转化为优质有机肥,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滋养了沃土良田,还为周边种植合作社提供了优质的肥料支持,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
“与传统化肥相比,有机肥有植物粮食之称,不仅能改良土壤性质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且可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又能抗土壤板结,且肥效较长,提升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优质优价,从而达到增产增收。”大榆树镇绿惠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淑杰告诉记者。2021年,合作社积极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引进应用了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有益植物昆虫循环利用技术、智能纳米膜堆肥等技术。
如今,4年过去了,合作社通过联动镇域内种植户,建立了完善的秸秆收储体系,鼓励村民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交给合作社进行统一处理。“收、产、效”的产业链条构建了大榆树镇域的“前端收集”,每年,合作社能“吃掉”约3万吨农林废弃物,转化为2万吨的田地“有机餐”。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制肥过程中,收集来的废弃物要经过严格分拣、粉碎,与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鸡粪进行科学配比混合后,便开启了神奇的“变身之旅”。在合作社的中端转化区,混合物料添加专用菌剂后堆垛,覆盖上特殊纳米膜,在智能系统精准调控下进行有氧发酵。“这项技术核心在于高温灭菌和快速腐熟。”周淑杰说,“膜下温度可达60—70℃,能彻底杀灭虫卵和草籽。传统堆肥要一个月,我们只需两星期左右,时间缩短近1/3,年产能达5万吨。”
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架起了“生态桥”,一方面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面源污染,提高了粮菜果品质量,另一方面有效避免废弃物对环境的再次污染,真正实现了废弃物循环利用。周淑杰告诉记者,合作社自产的有机肥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保水透气性,促进微生物繁殖,长期提升肥力,还能增加作物产量,改善果实风味和耐储性,减少农药依赖。同时,在环保方面减少了化肥污染,实现秸秆、粪污等废弃物循环利用,助力碳中和。
数据显示,合作社自有农田连续施用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农产品品质与产量显著提高,绿色根基愈发牢固。同时,为鼓励农户参与循环,合作社推出“秸秆、尾菜换肥”举措,每年免费发放有机肥超800吨,大幅降低周边农户用肥成本,直接惠及数百户,形成“农户受益+生态改善”的双赢。此外,合作社还将部分有机肥进行市场化销售,年销售额可达百万元,为合作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北京兄弟新贵种植专业合作社种了26亩的西红柿、草莓、辣椒等,这几年坚持使用北京绿惠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有机肥,在作物的种植上成效显著。“我今年种植的这些玉米长势特别好。”负责人李杰锋表示,施用有机肥和未施用的对比很明显。“我发现,有机肥对作物生长能起到营养调理和保健作用,能增强作物抗逆抗病抗重茬特性,是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最佳肥料。”
从废料到肥料,从单点突破到区域联动,北京绿惠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科技与模式的创新,大榆树镇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32%跃升至95%,农业废弃物在循环链条中重获新生,化作滋养京郊沃土的“黑金”。周淑杰说:“我们会持续深化对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有机肥生产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合作社还将加强与周边种植合作社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绿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技术共享、经验交流和市场拓展等方式,推动绿色农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