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香营乡,阳光柔和而温暖,给延香海棠园镀上了一层金辉。香营村驻村第一书记武宁穿梭在海棠林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手里捧着几个色泽红亮的八棱脆海棠,正和前来咨询的游客介绍着:“您瞧这果子,都是咱香营乡自己种出来的,现在正是最甜的时候,咬一口,脆甜多汁,满满的秋意!”他身旁的空地上,摆放着印有“延香”字样的礼盒,盒面印着饱满的八棱脆海棠图案,引得过往游客驻足询问。很难想象,如今这般受欢迎的海棠果,曾让村民们望着枝头的果实犯愁——熟了只能等零散游客采摘,遇上阴雨天,不少果子没等摘下就落了地。
香营乡坐落在延庆东北部,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恰好落在北纬40°32'—40°44'的果品黄金种植带。这里年日照超2600小时,昼夜温差能达15℃以上,冷凉的气候让果子积攒了足够的糖分,也为特色果品生长埋下了“伏笔”。2002年,土生土长的香营人周顺海,看着家乡的山地,心里动了培育海棠新品种的念头。“那时候没别的想法,就想试着种出咱这儿独有的果子。”回忆起最初的日子,周顺海总说自己是“泡”在园子里的——春天嫁接枝条,夏天观察挂果,秋天记录果实口感,冬天琢磨改良方法,失败了就重来。一晃14年过去,2016年,八棱脆海棠终于培育成功:单果重35~40克,果肉脆嫩度达12.5磅/平方厘米,每100克鲜果里的β—胡萝卜素含量,更是普通苹果的5-7倍,后来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鉴定,成了实打实的“高营养功能型水果”。
2023年武宁刚驻村时,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这片海棠园。彼时,海棠果虽品质好,却没走出“小众”圈子——销售全靠线下采摘,价格上不去,销路也窄。“得让这果子走出去,让乡亲们的付出有更多回报。”武宁打定主意,先从“摸清家底”开始:白天钻进果园,根据果实大小、甜度,把海棠果分成适合鲜食的特等果和适合深加工的一等果,一笔一笔记下产量;晚上就坐在桌前查资料,研究市场上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学习电商平台的运作逻辑,“以前没接触过这些,只能一点点啃,经常对着电脑到后半夜。”
调研中,武宁发现单纯卖鲜果受季节限制太大,要是做深加工,不仅能延长产业链,还能打开更多销路。可这个想法刚跟村民们提,大家心里就犯了嘀咕:“咱没技术没设备,咋做深加工?”为了让想法落地,起初,武宁带着村干部跑了不少地方:对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请专家来村里指导,帮大家解决种植和初加工的技术问题。后续,更是在香营乡多次统筹并一次次拜访汇源集团中,反复沟通合作细节,最终敲定了“乡域供果、企业加工”的模式——把新鲜海棠果按时送到汇源的生产线,后续的榨汁、灌装等环节由企业专业操作,既保证了产品品质,也降低了乡域自主加工的成本。
2024年10月,双方合作的NFC海棠汁正式启动生产。“鲜果摘下来2小时内就得运到厂里,这样榨出来的汁才新鲜,营养也不会流失。”武宁记得很清楚,2025年2月首批3000箱海棠汁上市时,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没想到短短一段时间就卖空了,销售额达30万元。
截至2023年,香营乡已经形成了“三村一带”的种植格局:香营村、下垙村、新庄堡村种植800余亩,配套建设50亩种质资源圃,保存了国内外100多个海棠品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40多户村民参与到海棠园的田间管理中,从浇水、施肥到疏果、采摘,按工计酬,人均年劳务收入能达2.3万元,比传统种植模式增收65%。
要让小海棠成为“新IP”,光有好产品还不够,得让更多人知道它。武宁索性当起了“宣传员”:带着海棠果和海棠汁去CCTV农业农村频道的好物推介现场,当场切开果子,让观众直观看到果肉的脆嫩;在北苑路88号大集上搞“集赞赠海棠”活动,吸引市民关注;国庆假期前,还会在朋友圈提前分享果园的采摘场景,邀请大家来体验。虽然目前还没掌握直播带货的技能,但武宁没放过线上渠道:对接绿富隆公司、妫水农耕平台,把海棠果和海棠汁搬上这些本地特色平台;入驻京东商场的特色农产品店铺,在北京电视台生活商城、长城内外平台上线产品;还搭了“快团团”小程序做私域营销。“现在线上销量能占总销量的40%,最远的订单能送到海南!”说起这些,武宁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为了让海棠产业走得更稳,香营乡还在“标准”和“品牌”上做文章。乡政府牵头制定了《八棱脆海棠质量分级》团体标准,把钙、铁、硒、胡萝卜素这些核心营养指标都纳入分级体系,让消费者能清晰地看到产品的优势;打造“延香”系列农产品品牌,纳入延庆区“妫水农耕”区域公用品牌,设计出尊选八角礼盒等不同包装,让原本的“乡土果子”有了“高端范儿”。周顺海也没闲着,他带领的“金剪子”果树管理党员志愿服务队,经常在村里开展技术培训:教大家科学修剪枝条,让果树能充分接受光照,结出的果子更甜;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还教大家把修剪下来的果枝做成堆肥,2022年试点时就减少了20%的化肥用量,既改良了土壤,也让海棠果的品质更稳定。
如今踏入香营乡,漫山的海棠树既是秋日里的绝美“风景线”,也是村民的“致富线”。超500亩曾经的荒坡因种植海棠实现复绿,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真正达成“生态美”与“产业兴”的双赢。2024年,香营乡17万斤八棱海棠全部售罄,林下套种的白萝卜、大白菜等作物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秋日里,沉甸甸的海棠果挂满枝头,成为乡亲们眼中的“希望果”。
“现在我们不仅有海棠果汁,还有海棠果酒。”站在海棠园里,武宁望着满树的海棠,眼里满是对未来的展望,“后边,我还想做海棠果酱,海棠果干,还计划打造海棠主题的休闲体验项目,让游客来了既能品尝、购买,又能深度感受海棠文化。”
而在种质资源圃中,周顺海正俯身查看新培育的海棠幼苗,轻轻抚摸着叶片:“我还想继续改良品种,让咱的八棱脆海棠口感更优,营养更丰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知晓咱香营乡的果子。”
一颗小小的海棠果,在两代人的接力奋斗下,正逐步勾勒出香营乡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让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甜蜜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