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宇飞
“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阐释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目标、工作重点,质朴话风令人耳目一新,在会场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作为历年两会备受关注的重磅环节,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民生含量”一直很足。今年,李强总理就人口、就业、民营经济、延迟退休等现实关切一一回应,体现的是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勾勒出了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路径。
如果说GDP数据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那么每个国民的生活则是更为具象生动的彰显。个人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构筑了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更能展现国家发展的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把群众关心的身边具体事办好了,把百姓生活中的难点痛点解决了,经济发展就有了持久动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对中国来说,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等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不断增强。但也要看到,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仍有短板,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依然存在。而随着社会利益愈发分化,要满足人民诉求也更为不易。各家有各家的情况,当“有没有”的问题逐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其实更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系统性考验。
民生工作面广量大,但最终都要从扎实办好每一件具体事做起。而一个个具体问题,又有各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个思路、一种方法无法包打天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寻找“过河的桥与船”,才能科学精准打通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米”。正如被问及网民对民生问题的关切时,总理坦率回答,“我很愿意回应网民的关切,一有时间我也会上网,看看网民关注什么,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无论面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症结,还是那些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矛盾,坚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想问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能始终处于“体验和感受”之中,将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化为有温度、可操作、有实效的政策。
“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到实处细处,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谋事,国家发展也就有了最强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