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国之重器“JF-22超高速风洞”日前通过验收。这条全长达167米的超高速激波风洞,各项性能指标皆“在世界上没有其他可以比”。评论区里“‘一般’先进,可以展示”的留言,充满了自信与骄傲。

业内常言“一代风洞、一代飞行器”。飞行器研发必须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风洞试验,对空气动力学参数进行考证和改进,才能有那些惊艳的一飞冲天。2012年研制成功的JF-12复现风洞,与此番正式运行的JF-22超高速风洞,分别对应着领域规模最大、性能最先进的激波风洞,使我国成为高超声速领域唯一具备覆盖全部“飞行走廊”实验能力的国家。这对于推动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面上的“飞行天空”日渐齐备,而抚今追昔,这一路走来殊为不易。我国建造风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但第一个风洞在战时即被日军炸毁,随后建造的风洞依然难逃厄运。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郭永怀两位科学家先后回国,战略性地部署了高超声速相关研究。1958年,在上述两位导师支持下,我国高超声速研究的第二代科学家俞鸿儒,最终成功研制出了第一代激波管,实现了我国风洞研究领域从0到1的突破。而今,怀柔激波风洞项目负责人姜宗林,也正是由俞鸿儒院士引进回国。

追“风”的故事,饱含着一代代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有一大批钱学森、郭永怀这样的爱国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历经艰难归国。很难想象,若没有这样一群人,若没有这些为共和国科技创新奠基的优秀人才,如今中国会是怎样。这样的人生抉择、集体选择,让人感叹,大师之大,大在学术,大在德行,更大在精神。

追“风”的故事,映照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上世纪五十年代,尽管彼时“氢氧燃烧驱动激波管”被视为风洞研究的未来方向,但由于气流品质低、易出事故,并不被国际认可。但外部封锁之下,我们坚定地选择了迎难而上,在极为简陋甚至危险的条件下进行科研盲区的攻关。边试边总结边改进,终于在几乎毫无外力帮助的环境下,另辟蹊径实现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不计得失,正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群像,也总能给后来人最深的心灵震撼。

追“风”的故事,背后是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的成功密码。正如许多观察者所言,当今世界,那些以数十上百年计的超级大工程,可能只有中国能够完成。这其中的奥秘,很大程度就在于我们有党领导下稳定的制度安排与长期规划,能够确保宏伟的战略设想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化为现实。今时今日,神州大地换了人间,但“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从未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之痛依然存在。牢记老一辈的拳拳赤诚,传承爱国情怀、坚定奋斗信念,更多追“风”的故事都有待今天的我们去书写。

21世纪将是高超声速空天飞行的世纪,先进的空天飞行器能够不断提高人类探索空间的能力。中国拥有领先世界的风洞,也必将“吹”出更好的未来。而这,就是对所有奋斗的最好致敬,是对所有奉献的最好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