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人”受照顾,“小老人”有乐趣……据报道,近年来,“以老助老”“老老互助”的养老模式在不少地方流行起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互帮互助。现代社会生活模式变化,街坊之间不像过去那么熟络,但这些传统道德准则,依旧有很强的指引作用。从实践来看,互相熟悉的老人们组成一个圈子,低龄老人给高龄老人搭把手、帮个忙,在老年群体中的接受度也更高一些。这一模式下,老人离家不离社区,能就近得到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而且在年龄上,大家都是老年人,心理上彼此认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老年人更懂老年人”,不仅更能聊到一块儿去,也更了解对方的心理和需求,帮助显然也能更精准一些。

互助养老虽名曰“互助”,其实也是一种“自助”。一方面,很多“小老人”身体尚且硬朗,平时忙碌惯了,突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不免“有点闲”。再加上子女工作忙,无法有效陪伴,心灵上也易感失落。将这些“年轻老人”组织起来,就近去帮助比他们年龄更大的老人,既可发挥余热,又可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另一方面,老龄化社会,大家都为养老早做安排。互助机制下,通过照顾别人来争取今后被人照顾的机会,本身也是现实的心理驱动。近些年风靡各地的“自助自惠”式的“时间银行”,基于的也是这种逻辑。

面对银发浪潮,搞好养老服务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民间养老创新模式迭出,政府与社会也应及时跟进扶助指导。就眼下来说,仍有不少问题待解。比如,养老服务属于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大多数人的技能与高龄老人真正需求之间存在错位;比如,权责关系模糊不清,参与其中的人不免会有所顾忌、束手束脚;再如,缺乏体系化运作模式,日常运作充满着不确定性,“小老”变“老老”后还能不能获得保障……一步步完善机制,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起于道德引导、兴于机制规则,方能让爱心形成良性循环,长久运行下去。

我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充足的人力资本、历史悠久的孝道文化,在解决好人口老龄化这一重大课题上有独特优势。个体、社区、民间组织、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等都相向而行,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养老模式,满足日益多元的养老诉求,更多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就有了坚实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