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淄博烧烤凉了”的话题频上热搜。起因是一些中介网站出现若干当地烧烤店转让的信息,被外界“解读”为热闹过后大潮退散。
事实果真如此吗?相较于“五一”峰值,现在去淄博吃烧烤可能确实不那么扎堆了,但社交媒体上,淄博仍位列热门旅游城市榜单,每天仍有大量外地游客到来,热门地段依旧熙熙攘攘,“网红”老店仍需排队等位。至于一些转店信息,与其说是旅游热度下降,倒不如说是跟风激增的供给正在出清,这也符合基本市场规律。
今年“五一”之前,淄博凭借烧烤爆火网络,一时间,“进淄赶烤”的游客络绎不绝,趁热开店的生意人也源源不断,其中不乏一些从未涉足餐饮、来自天南地北的“候鸟”。“家家点火,户户烧烤”,赶上客流高位,是店就能挣钱,但当市场回归理性,那些纯蹭热点的店家自然会感到寒意。据报道,不少淄博老店人气一如既往,甚至坦言,现在客流量刚刚好,可以喘息一下了。
淄博烧烤因网而红,可事实也反复证明,互联网“种草”天然带有狂热性、短期性,来得快、去得快,跟风入场的路子注定不可持续。这些年,从手工铁锅到摔碗酒,再到“不倒翁小姐姐”,都让人看到了流量的潮起潮落。更何况,旅游业本就有客流峰谷,哪怕是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也不可能常年处于巅峰状态。
对于“网红”城市来说,能否在告别短期暴增流量模式后打开长久发展空间,是相当有难度的考验,更是至关重要的转型。从相关报道来看,淄博正在经受淬炼,除了继续擦亮“烧烤IP”,也在培育新的“记忆点”,比如挖掘齐文化、书画文化等内涵,上线周边文创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将更多文旅资源串珠成链,等等,都不失为向长期热门旅游目的地转型的积极尝试。
淄博火出圈,表面看是烧烤香,但实际靠的是服务诚。这种靠真诚攒出的好口碑,并不会随流量回落而“凉凉”。说到底,旅游业是服务业的一种,营销噱头或许能带来一时热度,但长期留客还是靠走心的服务。尤其眼下,大家对旅行的诉求,愈发从观光转向体验,由“一锤子买卖”转向“换个地方生活”。这其中,能否练好“内功”,不涨价、不欺生、不宰客、诚信为本,为游客创造舒适的出行体验,直接决定了城市招牌能否长青。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地都有必要反求诸己,真正拿出诚意、做好服务、搞好环境,回应好大家“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期待。这份真诚的努力,必会在日积月累中转化为“软实力”,让美好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没有一种诚意会白费。每座城市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如何聚拢人气、留住人心、擦亮形象,是值得所有城市管理者认真思考的现实课题,这才是“淄博模式”最启人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