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凌乱嘈杂的“西单动批”,到和谐沉静的红色纪念馆,昨天,蒙藏学校旧址以新身份开放。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开门迎客。

红色记忆,被着重亮出来。屋外,600余年的历史盘桓在灰瓦红柱间。屋内,“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揭幕,带领观众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只是一个缩影。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近年来,见证了中国从沉睡到苏醒、焕发出蓬勃活力的31处革命旧址,经过整体发掘、保护,展现出时代风采。它们成为北京新地标,一段段真实感人的红色记忆润人无声。

一窗一砖回应历史

蒙藏学校旧址分东西两个院。两年前启动修缮勘察设计时,“体检”报告显示:“脉象”外实内虚。由于各种历史欠账,年久失修,古建存在结构安全隐患,一些山墙面临坍塌风险。修缮项目现场负责人徐维江回忆:“西院的古建,四梁八柱基本在。东院的古建损坏严重,私搭乱建也更多。有些‘古建’推门进去,里面的梁柱已经换成了钢结构。”

面对这种情况,拆了重建,工程速度快,质量好,还省钱。实际修缮反而选了最难的一条路——非必要不落架,旧砖老瓦能用尽用。“所谓落架大修是指当建筑构架中主要承重构件残损,先将建筑构架全部或局部拆落,修配后再按原状安装的维修方法。”徐维江自豪地说,“这次几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工人自觉蹲在地上,延续手工敲砖的工艺。老师傅不怕麻烦地接剥檐下彩绘,清理干净后,再一寸一寸地贴回去,这是对历史的一种敬畏。”

蒙藏学校旧址里,古建安装着民国风格的门窗。张光玮是研究制定保护修缮与环境整治技术方案的负责人,她解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在蒙藏学校诞生。依据史料推测,当年学校为了扩大使用面积和采光,对古建筑进行了改造,修缮时就回应了这段历史。”

一扇扇窗,宛若打通时光隧道。窗外,观众漫步凝思,仿佛能看到窗内,近百年前,一群少数民族进步青年在教室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热烈讨论。

一处处旧址相继点亮,一串串红色记忆娓娓讲述。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3月起,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随着蒙藏学校旧址开放,建党主题片区内容不断丰富。同时,抗日战争主题片区和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的红色特色也愈发鲜亮。

讲有温度的革命故事

蒙藏学校旧址西院,有一棵近400岁的大枣树,苍劲挺拔。“近百年前,就在这棵树下,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和蒙藏学校的学生们热烈交谈,传播马克思主义,启迪他们的思想,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展陈项目负责人罗存康将这棵树当成一件特别的展品,每次路过都会提起。

枣树旁的一间展室陈列着一张老照片,定格的瞬间是1984年3月6日,乌兰夫同志回到母校时的场景。他触摸着枣树,深情地说:“共产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就是从这所学校开始的。”

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利用工作,从旧址承载的党的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历史特别是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民族干部、领导开展革命活动等民族工作历史出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出以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史为主题的展陈及民族文化体验项目,重点讲好蒙藏学校旧址的革命历史故事、党的民族工作故事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故事。

“展品都是精心挑选的。”布展两年,罗存康和研究团队有底气说出这句话。他们深入细致研究梳理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民族工作,广泛征集各地珍贵文物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真相、重建历史现场。

“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的280余件实物、文献、档案中,国家一级文物多达15件。不少文物是首次在北京展出,其中包括3封电报档案。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中共中央非常关心蒙藏学校,多次指示东北局、内蒙古党委做好接管蒙藏学校事宜。“这3封电报,对接管人选、接管步骤作出了具体部署,体现了中共中央对接管蒙藏学校的高度重视。”罗存康说,蒙藏学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阵地,策展团队在中央档案馆找到了这些档案,并复制展出。

包括蒙藏学校旧址在内,北大红楼等31处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有关的重要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党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纪念设施,一点一滴发掘出有温度的故事,不断深化首都红色文化底蕴。

旧址保护与城市更新互融

蒙藏学校旧址重开,南门外的小石虎胡同更“净”了:路边的游商消失了,石板路的坑洼被垫平。院墙内外,栽植槐树,新添的翠竹挺拔,青草冒出了头。附近1700平方米的织补空间建成,包括北京文创礼物、西城文旅号、松坡书局、西廊艺术展示中心等7个部分,与文物展陈、民族文化以及西单商业街融为一体。

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城市更新改造,不是取舍关系,而是交互进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在进行环境整治时,特别注意与周边风貌的和谐统一。”徐维江说,“补种了国槐和柏树。树种是依据中央民族学院附中提供的口述回忆录确定的。”

“希望观众走进这里,可以看到岁月,摸到历史。”张光玮站在蒙藏学校旧址南门往里指,这片绿植后是一堵老墙,老北京叫“核桃砖墙”。“当年生活艰苦,大家用碎砖头和泥灰砌的,现在很少见了。”西院东耳房外侧还有一堵墙,磨砖对缝,表面斑驳褪色。“有些地方曾经被糊上了水泥。修缮时,工人一点点地剔掉,酥碱碎裂不厉害的砖继续使用,只为保留墙面‘旧’痕迹”。

岁月不居,薪火相传。昔日的蒙藏学校又一次成了“课堂”,观众到这里寻访红色足迹,激发爱党爱国热情。本报记者 李祺瑶

位于西单北大街东侧的蒙藏学校旧址。
北京晚报记者 武亦彬 摄

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一览

1.北京大学红楼

2.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

3.《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

4.中法大学旧址

5.中山公园来今雨轩

6.“亢慕义斋”旧址

7.北大一院操场旧址

8.杨昌济故居

9.毛泽东第一次来京居住地旧址

10.赵家楼遗址

11.李大钊被捕地遗址

12.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演讲地遗址

13.《向导》周报办公地旧址

14.北京李大钊故居

15.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

16.陶然亭慈悲庵

17.高君宇烈士墓

18.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

19.蒙藏学校旧址

20.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居住地旧址(平民通讯社旧址)

21.李大钊牺牲地旧址(京师看守所旧址)

22.马骏烈士墓

23.李大钊烈士陵园

24.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25.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

26.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

27.二七惨案长辛店旧址(警察局驻地旧址)

28.长辛店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

29.二七机车厂近代建筑遗存

30.长辛店二七烈士墓

31.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旧址

专家访谈

市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李粮企

“以保促用”分类打造提升革命旧址

记者:如何让革命文物焕发活力?

李粮企:本市不断推动革命文物对社会开放。以建党主题片区为例,31处旧址包括重要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党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纪念设施等多种类型,分布在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等5个区。在对旧址保护状况进行摸排基础上,坚持保护优先、以保促用、以用推保,对旧址分类打造提升。比如京报馆旧址一度成为大杂院,直到西城区提出“以房换房”腾退方案,30户居民搬走了,小楼得以彻底修缮。如今,旧址内设置“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等,讲述着以邵飘萍为代表的进步报人的红色往事。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对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充分挖掘首都特色红色资源,形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合力,真正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记者:修缮蒙藏学校旧址时有什么难点?

李粮企:蒙藏学校旧址曾经是零售市场,保存状况堪忧。市文物局组织勘察设计单位从文献研究入手,系统梳理其历史脉络,勘察评估保存现状和安全隐患。参建各方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科学有序开展修缮,对新发现线索,及时邀请设计单位和文物专家研究论证,科学调整施工方案,确保修缮细节有理有据,最大限度地恢复文物历史风貌。

每一处修缮,都经过科学评估。设计团队曾通过材种检测和放射性碳-14年代测定法给古建的梁柱做检查。修缮过程中,很多地方都要“打开再看”,发现问题再根据实际情况去解决。比如部分明中期的古建,正房柱子用材为云杉,我们对比了大量木材样本,修缮时选定了一种强度相近的落叶松。

蒙藏学校旧址占地约1.18万平方米,经过文物修缮、三防项目、环境整治、展示利用等各项工程,30座现存文物建筑重焕活力。本报记者 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