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处违建的老旧社区、破旧拥挤的背街小巷、未开放的百年古寺……在昌平区,创建文明城区的举措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逐个破解。

天蓝色的塑胶跑道、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的鹅卵石小路、供孩子玩耍的沙地滑梯……在昌平区城南街道昌盛园社区,通过拆违整治,原本脏乱差的老旧小区换了新面貌。两年前,这里还是私搭乱建、垃圾成堆的“问题”社区。昌盛园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张琪告诉北青报记者,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的昌盛园社区分属21家产权单位,其中大部分小院无主管、无物业。“前几年社区里有养鸡鸭的、有用铁皮私自搭建‘车库’的。”张琪说。2020年,街道和社区两委开始对昌盛园进行整治,通过地毯式摸排、车轮式谈判、闪电式修复,只用了61天,社区内500多处违建就被拆除修复。原先因产权不同而建的围墙也全被打破,引入统一物业进行管理。社区内一处原来曾被围墙拦住的区域经过拆除整治,变为人人可遛弯的社区街心花园,真正实现了“昌盛无界  幸福共享”的理念。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要跟上。张琪介绍,目前社区两委将工作重点转向文化提升,最近还举办了“重返20岁”的主题活动,为社区居民搭建平台链接资源,为他们提供培养兴趣、展示才艺的舞台,提高对社区的归属感。9月29日,已在昌盛园居住了22年的马全奉大爷就在社区舞台上表演了歌唱、诗朗诵等节目。他告诉北青报记者,现在环境好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也高涨了,“我年轻时就有唱歌、诗朗诵这些爱好,没想到退休了又都捡起来,感觉住在社区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昌平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环境综合中心工作人员杨海江介绍,按照全市工作部署,昌平区从民生细节、百姓需求入手,针对环境脏乱的18条背街小巷开展整治提升,围绕路面、墙面修复和架空线梳理等方面,补齐街巷胡同的人居环境短板,切实解决好百姓家门口的环境问题,做到还路于民、还街于民、还景于民。

据介绍,目前昌平区整治完成街巷共计11条,铺设步道砖1.1万余平方米,铺设沥青1万余平方米,梳理架空线1000余米等。同时,完成了昌发展、昌盛园两个示范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